网界网本期【封面报道】公有云开启全面竞争时代

【CNW.com.cn 专稿】

    险滩急流之后,公有云[注]服务市场的开拓者们终于看到了一片丰饶之海。
    2013年,中国云计算[注]产业起步的第五年,公有云服务市场突破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全球两大公有云服务相继进驻,同时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公有云服务平台也陆续投入商用。在中国这一政策法规丛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遭遇诸多国情问题的市场,这样的繁荣局面来之不易。一连串冲破羁绊的行动之后,中国公有云市场开始向开放、多元化的全面竞争时代过渡。在中国IT产业向云转型的历程中,201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关口,同时也很可能会是区分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界点。这一年的6月6日,微软和世纪互联联合运营的Windows Azure公有云服务,正式面向中国用户开放公众预览。半年之后的12月18日,长期领跑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的亚马逊Web服务(Amazon Web Service,以下简称为亚马逊AWS)宣布,将在2014年年初面向中国用户开放有限预览。全球性服务商的加入仍不足以擎起公有云市场的多元竞争格局。同样是在2013年,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联通沃云分别启动商用和外部公测,先期起步的中国移动云(大云)也低调上线。电信运营商们已经把向云服务商转型的决心化作实际的行动。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新锐力量的崛起。由三位中国本土的技术极客创立的青云(QingCloud)公有云服务脱颖而出,凭借独特的技术和极具亲和力的服务,获得众多企业和开发者的认可,顺利获得A、B两轮共2200万美元的融资。另一稍早创立的本土公有云服务UCloud也在2013年的11月获得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有人进入,也有人离开。作为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早期实践的双引擎之一,盛大云在过去的一年完成了战略上的“收缩”,抑或“撤退”。在遭遇到基础设施部署、服务运维、客户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后,这家曾经冲在市场最前线的公有云服务商,因盛大集团整体战略的调整而淡出,转向与集团内资源协作发展视频托管等业务,面向公众的公有云服务业务陷于停滞。而在相对意义上“撤退”的公有云服务商也并非只有盛大云一家。据业内人士透露,另一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公有云服务也因为所属集团战略更迭、人才流失等问题而前景堪忧。从整体的市场发展情况看,尤其是对比私有云[注]市场,中国的公有云市场仍然处在不够成熟、且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发展阶段。这一状态还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在服务商构成方面,却已经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市场发展格局。包括大型互联网企业、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大型跨国企业、新创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已经深度参与其中。同时,在产业扶持、行业监管等政策性层面也已经出现了行业倾斜、包容性增加的相关迹象。经过市场参与者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公有云服务真正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
群雄逐鹿不确定年代

    在这样的年代,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甚至到来与离开,都会显得如此的突如其来。相比于全球公有云[注]服务市场中亚马逊AWS一骑绝尘,其他供应商缠斗角力的格局不同,中国的公有云服务市场在发展的五年时间内一直未能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来自多方面,除去新生市场自身的多变性外,国家政策、互联网服务监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服务能力均涉及其中。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不确定”或许将会是长期伴随中国公有云市场发展的重要特征。刚刚过去的2013年,一大波“新势力”涌入。除了前文所提及的供应商外,华为云正式商用,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网宿科技、首都在线等IDC供应商通过与国际化厂商合作的方式进入公有云市场。其他的IDC服务商,包括华云、蓝汛等也在加快转型进程,推出云主机、云存储、云CDN等服务。互联网公司方面,除先期进入的阿里云、新浪SAE(SinaAppEngine)等,百度、京东、腾讯、金山、美团等企业也陆续推出了公有云服务。如此庞大的供应商阵营瞄准的是这个不确定年代中最重要的确定性因素,即极具诱惑力的市场前景。据研究机构Gartner在2013年2月公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年,大中华地区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1.3%,市场规模50亿美元。这份报告特别指出,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动态表现在全球各个地区市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东欧、中东和北非等新兴市场表现出了较高的增长率,但是整体市场偏小。但中国市场是一个例外,这会是一个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另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公有云服务市场有望连续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其中,2012年市场增长率高达73%,远远高于国际市场25%的增长率,市场规模约为35亿元人民币。2013年,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人民币,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了36%。为了在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市场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公有云服务商们在2014年将展开新一轮的竞技。他们正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差异化市场中确立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为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无论是大型跨国企业、互联网公司、IDC、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厂商,或是新创企业,在这一年都面临着属于自己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尝试从大型跨国企业、数据中心厂商和新创企业的角度,聆听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前进的脉搏。
全球性公有云行进中国

    2013年,外资企业正式进入中国的公有云市场。截至2014年3月中旬,微软和世纪互联联合运营的Windows Azure公有云服务已经开放公众预览9个多月,但仍未发布正式版本,相关服务价格也久未公布。亚马逊AWS开放中国地区有限预览申请3个多月,但有限预览服务仍未正式上线。
    与全球性公有云服务宣布入华时瞬间所掀动的市场紧张气氛相比,其在中国市场的实质性进展仍显迟缓。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微软还是亚马逊,在过去的一年里都为适应中国市场做出了诸多努力。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战略部总经理、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与世纪互联的紧密协作,Windows Azure走出了一段相当扎实的入华旅程。“在2013年,Windows Azure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同时在实际接触到中国客户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市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谢恩伟说。进入2014年,Windows Azure的市场举措有所加快。3月10日,微软与河南郑州的云和软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成为Windows Azure在华的首家“区域性合作伙伴”。3月18日,光明网宣布成为Windows Azure在中国的首家媒体云合作伙伴,光明网旗下的“在线培训”和“英语频道”已经运行在Windows Azure公有云平台。另据本文发稿前收到的最新消息显示,3月下旬,Windows Azure在中国市场或有重要进展对外公布。亚马逊AWS方面,计划于2014年年初开始有限预览的中国区域服务将是亚马逊AWS在亚太地区的第四个区域,同时也是其全球范围内的第十个区域。与Windows Azure有所区别的是,亚马逊AWS入华选择的是多合作伙伴策略,两家持有ISP牌照的本地IDC服务商光环新网和网宿科技成为其合作伙伴。虽然亚马逊AWS目前仍未有新动作,但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运维方面的准备均超出了外界预期。亚马逊AWS的中国区域服务将采用独立的账号系统,同时中国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据亚马逊AWS首席云技术顾问方国伟介绍,在亚马逊AWS的全球区域布局中,已经形成了“8+1+1”的架构。即8个通用区域,1个服务美国政府的独立区域,以及1个同样隔离的中国区域。对于中国服务区域开通所要面临的挑战,亚马逊AWS已经有所准备,也具备了相关的经验。此前其在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区域服务的开通,同样经历了适应当地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等要求的过程。鉴于谷歌GCE(Google Compute Engine)受政策影响,入华进程渐行渐远,IBM的SoftLayer有望成为下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性公有云服务。2013年12月,IBM已经宣布与世纪互联在高价值托管私有云[注]服务方面展开合作,将其面向高端企业客户的IaaS[注]服务——SCE+(SmartCloud Enterprise+)引入中国。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IBM提供物理基础设施资源池POD(Point Of Delivery)和服务,世纪互联将在其位于北京的数据中心内托管该POD设施。伴随着IBM SCE+在华落地,有迹象表明,IBM SoftLayer公有云服务也有望于在短期内取得入华的实质性进展。在2013年9月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oftLayer后,IBM承诺再额外投资12亿美元扩建云计算基础设施,使SoftLayer系统覆盖未来IBM分布于全球的40个数据中心。IBM计划新建的15个数据中心将位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华盛顿特区、伦敦、日本、印度和加拿大、墨西哥城和达拉斯。此外,IBM还计划2015年在中东和非洲建设数据中心。如此宏大的数据中心全球布局,看来蓝色巨人是打算和亚马逊AWS好好地掰一掰手腕了。整体看来,长期困扰全球性公有云服务进入中国市场的屏障基本上已经消失,除满足政策监管的要求外,数据主权、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得以有效解决。国际知名公有云服务的到来,无疑将实际提升中国公有云服务的成熟度和服务质量,同时也会透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一部分客户“向云迁移”的实际需求。不过,在政策管制并未完全瓦解,且利好消息基本出尽的情况下,全球性公有云服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仍面临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有业内人士认为,全球性公有云服务在进入中国后的较长时期内,可能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交付企业定制服务。而这样的局限性对中小企业市场的增量贡献相对有限,仍然难以在短期内推动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迫近爆发的临界点。
新创企业的凌云志

    活跃的公有云服务市场,对于新来者而言总是充满机会。2013年,一个名叫“青云”(QingCloud)的本土公有云快速蹿红,受到了众多IT技术极客的狂热追捧。成立于2012年4月的青云在2013年3月上线了公有云服务的公测版本,同年7月实现正式商用。截至到2014年2月,青云已经拥有了超过7000名注册用户,其中付费客户的比例超过20%。

一个月前,在青云的办公室,记者采访了青云公司的创始人之一、CEO黄允松。当2014年1月完成B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时,青云的员工还只有7个人。融资之后,新增加了一些员工,这样一来,青云的办公室显得有些狭小,用于测试的服务器机架不得不临时摆放在厨房里。黄允松计划着尽快换一间更宽敞的办公室,而无论是在创业的起步阶段,还是如今手握A、B两轮共计2200万美元的融资,他的技术信仰和目标从未改变。“青云的目标是超越亚马逊AWS和谷歌GCE(Google Compute Engine),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公有云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黄允松说。在他眼中,公有云服务市场的霸主亚马逊AWS并非完美无缺,技术老化、设备繁多且利用率偏低、因运维时间过长导致的更新难度大、对新技术的包容性差,这些都让黄允松与他的两位创业伙伴甘泉和林源看到了超越的机会。过去的两年间,青云成功地把握了这样的机会。在青云的服务主页(www.qingcloud.com)上,用最简洁的方式向用户展示着这一新生代公有云的技术特性。比方说,快速获取的弹性计算能力、低价高性能的VxNet(相当于VPC功能)、秒级的资源响应速度和秒级的计费标准、高性能磁盘等。这些超越客户预期的产品性能以口碑相传的方式,为青云带来源源不断的注册客户。目前,青云的主要客户来自于互联网、制造、农业、教育、媒体等多个行业,已经有客户在青云之上运行甲骨文数据库。在黄允松眼中,青云最大的技术魅力并不在于其优异的性能表现、友好的用户界面,抑或是精确到秒的资源响应和计费机制,而是服务平台后端“零维护”的技术能力。“零维护”代表着青云服务平台的运维并不需要人为的参与。对比动辄组建数百人运维团队的竞争对手,青云用技术创新规避了在服务运维方面的高额投入。“零维护”的构想源自于黄允松2009年在IBM工作时所发布的一条推文,大意是说:“我想建造出一个机器人的世界,不允许人类参与其中。”离开IBM后,这条推文成了黄允松创业的最大动力。他曾这样告诉自己的创业团队:“项目的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让机器人管理机器世界’的想法一定要落到实处。”在经历了早期学院派的探索之后,青云的创业团队开始系统性地开发面向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迁移、监控等任务的管理机器人。繁杂的开发过程让他们几度自我质疑,甚至打算放弃,但最终还是一次次地坚持下来。“事实证明,这并非一个不可实现的技术理想,我们的坚持最终凝聚成了青云的核心竞争力。”黄允松说。在“零维护”的模式之下,青云没有专职的运维人员,他们的员工也很少从位于北京北部的办公室穿城而过,到位于城区西部的机房进行维护。公有云服务平台的运维工作由形形色色的管理机器人完成,从2013年3月启动公测到2014年2月,青云总共遇到了6次物理设备损坏的状况,但从未因此导致用户应用系统的宕机或系统停机。“运维工程师的工作是可以取代的。在机器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日志文档,这些都可以用于大数据[注]的分析,从而预测系统将要发生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的行为是100%可预测的。”黄允松说。为了让不同种类的管理机器人更加高效地协作,青云的技术团队借鉴了P2P(Peer to Peer)对等计算的模式。在青云的系统管理架构中,没有所谓的专用管理节点,而是执行一种“选举”机制。具体来说就是,首先把执行不同任务的机器人组成一个个管理社区,在对等计算架构中,用“选举”的方法选出社区的领导者,而不是“指定”领导者。“选举”的方式既避免了系统中可能出现单一故障点的状况,同时也确保了系统动态变化的能力。“理论上,P2P的管理模式是可以无限制地水平扩展的。通过这样的方法,青云的管理层不仅非常薄,还具有强大的自动化功能。随着计算规模的扩大,其管理优势也会被持续放大。”黄允松说。在B轮融资后,青云的计算规模进一步扩大。黄允松透露,2014年年底,青云将在北美地区设立计算节点。国内方面,青云会继续加大在硬件方面的投入,陆续在华南、华北及香港上线新的计算节点,同时严格控制团队规模。“在2015年之前,我们的员工不会超过25人。精简团队所节省下的人力成本将直接反馈给客户,客户将会享受到更加低廉的服务价格。”黄允松说。激烈的竞争早已让中国的公有云市场泛出血色,不直接掌握带宽、机房基础设施的青云将如何继续自己的成长之路呢?黄允松认为,虽然电信业的整体环境、政策准入门槛尚未完成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客户、合作伙伴等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无论是企业客户、IDC服务商,还是硬件的制造商,都希望能够发现真正拥有创新技术的云服务商,并与之合作。客户对优质公有云服务的渴望日益强烈,宝贵的计算资源也永远会向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人靠近。”他说。与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所持的看法相同,黄允松同样认为“公有云”与“私有云[注]”的区分是一个伪命题。“公有云和私有云将会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并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公有云的可靠性尚不够充分,公有云的规模不足以解决全社会的计算需求,以及公有云的成本还不够低等问题。针对敏感信息,VPC(即青云的VxNet)将是公有云服务商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黄允松说。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fbwfbi/p/3613799.html

公有云开启全面竞争时代——青云QingCloud相关推荐

  1. 云计算进入多云时代 青云QingCloud如何帮企业做好多云管理?

    多云管理正在成为企业上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对于企业来说,上云还是不上云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已经升级到上谁的云,不同的业务上什么云,多云的管理如何做上.尤其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他们开始偏向于选 ...

  2. 中国公有云厂商2019年收入排名TOP10分析

    6月30日,全球云观察<2019年中国公有云厂商发展状况白皮书>正式公开发布,再次特别感谢给予支持的业内朋友,有了你们的帮助.支持与鼓励,才让该云发展白皮书得以成功发布. <2019 ...

  3. 解读:斐讯公有云缘何快速上位?

    画外音:截止2015年12月31日,斐讯公有云平台共有小伙伴20186名,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以及亚太地区:这一年斐讯公有云发布了各类版本10个,并已经升级为L版:并且已经拥有上海.北京.香港三大节点 ...

  4. 2019年中国IaaS公有云市场排名及份额出炉

    来源 |  艾瑞咨询 随着政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地推进,云服务作为国家数字经济产业的"基座",正日益彰显出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基础算力和网络的供给已较为充分,但云服务正在 ...

  5. 初识公有云--公有云的相关概念

    一.公有云概念 云是一种通过虚拟化技术把硬件资源抽象成的资源池,而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 ...

  6. 观察:华为全面进军公有云,胜算几何?

    华为这次是真的拼了! 这是老孙连续三天参加华为全联接大会2017最大的感受,在这次大会上,从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到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再到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无一不在大会上明确提 ...

  7. 出海业务加持,亚马逊云科技跃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印证了亚马逊云科技在支持中国企业出海上的强大实力. 出品 | 常言道 作者 | 丁常彦 最近,国内知名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了&l ...

  8. 发力公有云的用友YonSuite,云原生实力到底如何?

    作者 | 宋慧 出品 | CSDN云计算 头图 | 付费下载于视觉中国 在云原生吞噬一切的口号下,云计算厂商和企业用户对云原生的关注度达到空前的高度.不过,在容器.微服务.DevOps等云原生概念被普 ...

  9. 3~5年进入国内公有云前三,紫光云有备而来

    看什么看,快点蓝字关注我! 中国公有云市场还有机会吗? 7月10日,紫光云公有云上线试商用.紫光云公有云不仅来了,而且是极速而来,从3月30日宣布紫光云战略到7月10日,大约100天时间,从一张白纸到 ...

最新文章

  1. 微软发布架构师期刊阅读器
  2. Java笔记01-数组相关
  3. CTF工具-gdb插件peda,pwndbg安装
  4.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五大关键技术
  5. java spit 点_java split 的一些用法注意点。
  6. 创建和删除目录mkdir/rmdi
  7. zabbix-3.0.3 mysql表分区的方法
  8. HDU 4512 吉哥系列故事——完美队形I(最长公共上升子序列 LCIS)
  9. 基于jQuery省市县联动插件
  10. 为什么苹果允许用户安装未受信任的企业级开发者所开发的软件?
  11. Deep Learning论文翻译(Nature Deep Review)
  12. MMO与弱交互游戏的服务端技术区别
  13. 震惊!旷视首席科学家、知名AI学者孙剑博士去世
  14. 百钱百鸡问题最优解法
  15. FileZilla远程上传文件失败原因和解决办法
  16. Web测试所涉及的主要测试点
  17. 既生synchronized,何生volatile (synchronized与volatile的区别)
  18. WLAN设备接入过程
  19. vb 打开sdf数据_VB中的ComboBox你真的会用吗?
  20. 11.14 Daily Scrum

热门文章

  1. 常吃10种美食 牙齿更美白
  2. 责任链模式(职责链模式)详解——小马同学@Tian
  3. 【C/C++小游戏】见缝插针(EasyX 图形库)
  4. Arduino:串口通讯
  5. 京东成为企业扶贫第一品牌,只因刘强东出身贫寒?
  6. java错误1601解决方法,未知错误1601解决方法
  7. HTML5新特性总结大全
  8. HTML5新特性(新元素、更强大的forms、整合的API)
  9. html如何更改图例字体,图例(legend)
  10. 懂这些套路,开发到大客户不是什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