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本来想在写在上篇博客中的,那样篇幅过长,就单独提出来了。

文章目录

  • 一、使用scikit-learn
    • API
    • 功能
    • 代码
  • 二、自己实现

机器学习中经常用到scikit-learn,他是一个建立在Scipy基础上的用于机器学习的Python模块。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已经发展出为数众多的基于Scipy的工具包,他们统称为Scikits。而在所有的分支版本中,scikit-learn是最有名的,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使用这个库或者进行二次开发。

scikit-learn包含众多顶级机器学习算法,主要有六大基本功能,分别是分类、回归、聚类、数据降维、模型选择和数据预处理。scikit-learn拥有非常活跃的用户社区,基本上其所有的功能都有非常详尽的文档供用户查阅。可以研读scikit-learn的用户指南及文档,对其算法的使用有更充分的了解。

本篇文章采用两种方式实现线性回归,一种是使用scikit-learn。而通过上篇博客,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小二乘法求解线性回归参数,所以完全可以自己手动实现。

一、使用scikit-learn

API

使用到的线性回归的API::

而该API内部实现就是使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

功能

现有一批描述家庭用电情况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算法模型预测,并最终得到预测模型(每天各个时间段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功率与电流之间的关系等)。数据来源:Individual household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Data Set,点击Data Folder -->household_power_consumption.zip 下载即可。或者去这个地方下载(本人已上传资源,0C币) “household_power_consumption_1000.zip”

代码

代码是基于“jupyter notebook”环境下的,为了知道代码的一些中间环节,代码会中断来展示一些中间数据、图形等。

#引入线性回归的API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数据划分的类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 线性回归的类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数据标准化# 引入其他所需要的全部包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pandas import DataFrame
import time# 解决中文显示问题
mpl.rcParams['font.sans-serif']=[u'simHei']
mpl.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False# 加载数据
# 日期、时间、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电流、厨房用电功率、洗衣服用电功率、热水器用电功率
path1='datas/household_power_consumption_1000.txt'
df = pd.read_csv(path1, sep=';', low_memory=False)#没有混合类型的时候可以通过low_memory=F调用更多内存,加快效率)
df.head() ## 获取前五行数据查看查看

# 查看格式信息
df.info()


数据中会有一些异常数据,所以需要处理一下:

通过上图会知道有缺失的数据。

# 异常数据处理(异常数据过滤)
new_df = df.replace('?', np.nan) # 替换非法字符为np.nan
datas = new_df.dropna(axis=0, how = 'any') # 只要有一个数据为空,就进行行删除操作
datas.describe().T # 观察数据的多种统计指标(只能看数值型的)

## 创建一个时间函数格式化字符串
def date_format(dt):# dt显示是一个series/tuple;dt[0]是date,dt[1]是time# import timet = time.strptime(' '.join(dt), '%d/%m/%Y %H:%M:%S')return (t.tm_year, t.tm_mon, t.tm_mday, t.tm_hour, t.tm_min, t.tm_sec)## 需求:构建时间和功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认为:特征属性为时间;目标属性为功率值。
# 获取x和y变量, 并将时间转换为数值型连续变量
X = datas.iloc[:,0:2]
X = X.apply(lambda x: pd.Series(date_format(x)), axis=1)
Y = datas['Global_active_power']X.head(2)

## 对数据集进行测试集合训练集划分
# X:特征矩阵(类型一般是DataFrame)
# Y:特征对应的Label标签(类型一般是Series)
# test_size: 对X/Y进行划分的时候,测试集合的数据占比, 是一个(0,1)之间的float类型的值
# random_state: 数据分割是基于随机器进行分割的,该参数给定随机数种子;给一个值(int类型)的作用就是保证每次分割所产生的数数据集是完全相同的
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0)print(X_train.shape)
print(X_test.shape)
print(Y_train.shape)

# 查看训练集上的数据信息(X)
X_train.describe()

## 数据标准化
# StandardScaler:将数据转换为标准差为1的数据集(有一个数据的映射)
# scikit-learn中:如果一个API名字有fit,那么就有模型训练的含义,没法返回值
# scikit-learn中:如果一个API名字中有transform, 那么就表示对数据具有转换的含义操作
# scikit-learn中:如果一个API名字中有predict,那么就表示进行数据预测,会有一个预测结果输出
# scikit-learn中:如果一个API名字中既有fit又有transform的情况下,那就是两者的结合(先做fit,再做transform)
ss = StandardScaler() # 模型对象创建
X_train = ss.fit_transform(X_train) # 训练模型并转换训练集
X_test = ss.transform(X_test) ## 直接使用在模型构建数据上进行一个数据标准化操作 (测试集)pd.DataFrame(X_train).describe()

## 模型训练
lr = LinearRegression(fit_intercept=True) # 模型对象构建
'''
LinearRegression(fit_intercept=True, normalize=False,copy_X=True,n_jobs=1)fit_intercept:是否需要截距normalize:是否做标准化,上面已在单拿出来做了标准化copy_X:是否进行数据复制,如果复制了,对数据进行修改,就不会改变原数据n_jobs:并行运行。但需要CPU至少双核,基本不怎么用
'''
lr.fit(X_train, Y_train) ## 训练模型
## 模型校验
y_predict = lr.predict(X_test) ## 预测结果print("训练集上R2:",lr.score(X_train, Y_train))
print("测试集上R2:",lr.score(X_test, Y_test))
mse = np.average((y_predict-Y_test)**2)
rmse = np.sqrt(mse)
print("rmse:",rmse)


这里的R²可以当成准确率,后续的文章中会有详细介绍。

# 输出模型训练得到的相关参数
print("模型的系数(θ):", end="")
print(lr.coef_)
print("模型的截距:", end='')
print(lr.intercept_)


θ中的第1,2,6个为0,说明这一维度的数据对于模型而言不起作用。观察上面X_train.describe()输出的数据,发现这几维度的数据的方差都为0,说明这几个维度的数据是一样的,肯定对模型而言,起不了作用。

## 模型保存/持久化
# 在机器学习部署的时候,实际上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将模型进行输出;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直接将预测结果输出
# 模型输出一般是将模型输出到磁盘文件
from sklearn.externals import joblib# 保存模型要求给定的文件所在的文件夹比较存在joblib.dump(ss, "result/data_ss.model") ## 将标准化模型保存joblib.dump(lr, "result/data_lr.model") ## 将模型保存

# 加载模型
ss3 = joblib.load("result/data_ss.model") ## 加载模型
lr3 = joblib.load("result/data_lr.model") ## 加载模型# 使用加载的模型进行预测
data1 = [[2006, 12, 17, 12, 25, 0]]
data1 = ss.transform(data1)
print(data1)
lr.predict(data1)

## 预测值和实际值画图比较
t=np.arange(len(X_test))
plt.figure(facecolor='w')#建一个画布,facecolor是背景色
plt.plot(t, Y_test, 'r-', linewidth=2, label='真实值')
plt.plot(t, y_predict, 'g-', linewidth=2, label='预测值')
plt.legend(loc = 'upper left')#显示图例,设置图例的位置
plt.title("线性回归预测时间和功率之间的关系", fontsize=20)
plt.grid(b=True)#加网格
plt.show()

## 功率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X = datas.iloc[:,2:4]
Y2 = datas.iloc[:,5]## 数据分割
X2_train,X2_test,Y2_train,Y2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2,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0)## 数据归一化
scaler2 = StandardScaler()
X2_train = scaler2.fit_transform(X2_train) # 训练并转换
X2_test = scaler2.transform(X2_test) ## 直接使用在模型构建数据上进行一个数据标准化操作 ## 模型训练
lr2 = LinearRegression()
lr2.fit(X2_train, Y2_train) ## 训练模型## 结果预测
Y2_predict = lr2.predict(X2_test)## 模型评估
print("电流预测准确率: ", lr2.score(X2_test,Y2_test))
print("电流参数:", lr2.coef_)## 绘制图表
#### 电流关系
t=np.arange(len(X2_test))
plt.figure(facecolor='w')
plt.plot(t, Y2_test, 'r-', linewidth=2, label=u'真实值')
plt.plot(t, Y2_predict, 'g-', linewidth=2, label=u'预测值')
plt.legend(loc = 'lower right')
plt.title(u"线性回归预测功率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fontsize=20)
plt.grid(b=True)
plt.show()


【总结】
发现使用scikitlearn做机器学习特别简单:

  • 首先考虑做什么事,如我要做时间和功率之间的映射关系
  • 然后找相关的数据:时间是什么、功率是什么
  • 找到数据,把数据分成两块:训练集、测试集
  • 对数据进行一些操作:格式化、异常值处理、标准化
  • 接下来做模型的训练

就一个模型来讲,流程就是这些。

二、自己实现

对于最小二乘法已经了解了,代码实现的过程也知道。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通过代码实现最小二乘法,来进行预测。

# 引入所需要的全部包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数据划分的类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pandas import DataFrame
import time## 设置字符集,防止中文乱码
mpl.rcParams['font.sans-serif']=[u'simHei']
mpl.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False# 加载数据
# 日期、时间、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电流、厨房用电功率、洗衣服用电功率、热水器用电功率
path1='datas/household_power_consumption_1000.txt'
df = pd.read_csv(path1, sep=';', low_memory=False)#没有混合类型的时候可以通过low_memory=F调用更多内存,加快效率)df.head(2)

## 功率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X = df.iloc[:,2:4]
Y2 = df.iloc[:,5]## 数据分割
X2_train,X2_test,Y2_train,Y2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2,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0)type(X2_train)


发现不是矩阵,必须转换成矩阵才能进行最小二乘公式计算。

# 将X和Y转换为矩阵的形式
X = np.mat(X2_train)
Y = np.mat(Y2_train).reshape(-1,1)type(X)


此时发现,已经转成矩阵。

# 计算θ
theta = (X.T * X).I * X.T * Y
print(theta)


用到的就是我们上篇博客中最小二乘法得到的解析式:min⁡θJ(θ)=(XTX)−1XTy\min\limits_{\bm{\theta}} J(\theta) = \left( X^T X \right)^{-1} X^T \bm{y}θmin​J(θ)=(XTX)−1XTy

# 对测试集合进行测试
y_hat = np.mat(X2_test) * theta
# 画图看看
#### 电流关系
t=np.arange(len(X2_test))
plt.figure(facecolor='w')
plt.plot(t, Y2_test, 'r-', linewidth=2, label=u'真实值')
plt.plot(t, y_hat, 'g-', linewidth=2, label=u'预测值')
plt.legend(loc = 'lower right')
plt.title(u"线性回归预测功率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fontsize=20)
plt.grid(b=True)
plt.show()


运行代码,发现运行效果跟scikitlearn的运行效果差不多。

最后,再总结一下: 其实很简单,除去画图的代码,主要部分就剩下数据处理和训练那几行代码。好了,掌声,起!

机器学习(回归二)——线性回归-最小二乘-代码实现相关推荐

  1. 机器学习——回归——一元线性回归

    目录 理论部分 1.1 回归问题 1.2 回归问题分类 1.3 线性回归 1.4 一元线性回归 1.4.1 基本形式 1.4.2 损失函数 1.4.3 训练集与测试集 1.4.4 学习目标 1.4.5 ...

  2. Python机器学习--回归算法--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算法的类型 有监督学习的回归算法[标签是连续数据类型] 线性回归基础 研究父子身高关系 研究父辈身高(自变量x)如何决定子辈身高(因变量y) 建立方程表征关系:y = kx+b-------- ...

  3. Python机器学习--回归算法--线性回归算法

    线性回归算法 线性回归算法类型: 线性回归算法属于有监督学习的回归算法,可以处理标签为连续数据类型的数据. 线性回归算法原理: 通过寻找特征和标签之间的关系,生成一个线性方程,通过线性方程预测未知标签 ...

  4. Python机器学习实验二:1.编写代码,实现对iris数据集的KNN算法分类及预测

    Python机器学习实验二:编写代码,实现对iris数据集的KNN算法分类及预测 1.编写代码,实现对iris数据集的KNN算法分类及预测,要求: (1)数据集划分为测试集占20%: (2)n_nei ...

  5. 吴恩达《机器学习》学习笔记七——逻辑回归(二分类)代码

    吴恩达<机器学习>学习笔记七--逻辑回归(二分类)代码 一.无正则项的逻辑回归 1.问题描述 2.导入模块 3.准备数据 4.假设函数 5.代价函数 6.梯度下降 7.拟合参数 8.用训练 ...

  6. 机器学习(二)多元线性回归算法预测房价

    机器学习(二)多元线性回归算法预测房价 本篇文章已作为重庆交通大学19级微课<机器视觉>大作业提交,提前声明,避免抄袭误会 "garbage in garbage out&quo ...

  7. 机器学习算法总结--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

    1. 线性回归 简述 在统计学中,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是利用称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最小平方函数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一种回归分析.这种函数是一个或多个称为回 ...

  8. 吴恩达机器学习之逻辑回归(二分类)

    吴恩达机器学习之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 二分类逻辑回归 二分类逻辑回归案例 python代码实现(含详细代码注释): 案例中几个问题的解析 不同于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的hθ(x)还需要用sigmoid函数处 ...

  9. 机器学习(二)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hjimce/article/details/45418933 作者:hjimce 逻辑回归于线性回归的区别: (1)线性回归的函数拟合, ...

最新文章

  1. OpenCV形态学处理使用技巧与应用演示
  2. NGINX配置基于Node.js服务的负载均衡服务器
  3. 云函数与函数式编程思想结合会产生什么?
  4. 深度学习要多深_才能读懂人话?
  5. rmi反序列化导致rce漏洞修复_企业安全05-Fastjson =1.2.47反序列化RCE漏洞(CNVD-2019-22238)...
  6. 的稳定性 linux_Linux系统KDE桌面,打造最接近Windows的界面环境!不用才后悔
  7. 细数魅族metal电信版手机3宗罪。
  8. ZooKeeper之ZkClient使用示例
  9. Spring-自定义BeanName生成规则
  10. 姜启源《数学建模》学习笔记 第一周
  11. OrCAD多页原理图器件按页编号的设置
  12. ZZULIOJ 1035: 分段函数求值 (Java)
  13.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搭载了40960,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实现了千万核超大规模并行计算...
  14. 核心对象激发状态的意义
  15. HttpClient发送POST和GET请求
  16. 途家、木鸟、美团……民宿暑期战事将起
  17. 那些被踢“出局”的创始人,现在还好吗?
  18. 微信内置浏览器清理缓存方法
  19. 实战项目:设计实现一个流程编排框架(实现)
  20. svg爱心小熊眼睛睁开动画

热门文章

  1. 详解redis5.x版本
  2. 错误代码:40029, 错误信息:code 无效,微信原始报文:{“errcode“:40029,“errmsg“:“invalid code, rid: 63a4082d-7a02e2ba-1fa5
  3. 第三届“SLAM技术及应用”暑期学校日程安排
  4. 802.11 wireless 详解
  5. Linux的20个常用命令
  6. vue使用lodop.js实现前端标签打印
  7. 文丘里洗涤除尘器理论应用实训教学QY-HJGC04
  8. 史上最全Nginx配置优化
  9. 安装mysql 配置环境变量
  10. 26.SSR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做过SSR吗?你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