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於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於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於圣人。
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於死,动异於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於涅,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为涅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涅者:涅而不生,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心无去来,即入涅。是知涅即是空心。诸佛入涅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於无,无者无於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於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於见,亦乃见於不见。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则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贪、嗔、痴意义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戒定慧(三学)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
五灯会元曰:
法要有三:曰戒定慧。
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槃(不生不灭),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神。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贪嗔痴(三毒)戒定慧(三学)相关推荐

  1. 人类产生负面情绪 根源在贪嗔痴三毒

    济群法师:人类产生负面情绪 根源在贪嗔痴三毒 2017年02月13日 07:54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济群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39人参与 24评论 负面情绪产生根源,就 ...

  2. 人的天性是贪嗔痴和戒定慧的等量叠加态

    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 ...

  3. 产品需求模型之贪嗔痴

    "贪嗔痴"出自达摩祖师<觉性论>.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意思是:三界,就是 人心 ...

  4. 一个项目经理的贪嗔痴

    我有时候在想,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产品经理?还是一个项目经理?或者只是一个技术经理. 身边一些朋友说,自己想转行做一个产品经理,做一个伟大的产品.我奉劝他们说还是省省吧,在这样一个二三线城市,空降 ...

  5.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净空法师【转】

    1.布施 布施,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 "舍得"这个名词是佛教的,舍就得了,你舍多少就得多少,你不肯舍就一无所得.你能把虚空法界统统舍掉,虚空法界圆满得到了.何以能成法身大士, ...

  6. 虚云禅师经典佛教语录大全摘抄

    发布时间:2014-04-13 16:37     编辑:http://www.93w.net//     类别:经典语录4849 虚云禅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 ...

  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 经>.全 ...

  8. 猿学~黑客、红客、白帽子之间的技术较量,为什么大公司都有黑客团队?

    [全栈开发者2017年04月14日讯]QQ号.信用卡密码.企业核心数据库,在地下黑色产业链上,互联网上的一切信息都可能成为黑帽子黑客牟利的工具.处于防御姿态的白帽子黑客在与黑帽子黑客的较量中,赢一次不 ...

  9. 段誉和男人们的普遍困境

     段誉和男人们的普遍困境 作者: 章晋源 来源:浮游于斯 现在越来越流行把金武当做爱情指南,似乎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唯独天龙这本书是个例外,天龙不是教你怎么谈恋爱,恰恰相反,而是劝你最好不爱,最近翻出 ...

最新文章

  1. 学习web前端难不难
  2. 2013年10月1日C#随机数
  3. 物理哲学和生物哲学的对抗
  4. libev的使用——结合Socket编程
  5.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25)-伪操作(1)
  6. 普通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字符串及其指针类型
  7. bat获取命令返回值_redis中list和hash的基本命令和使用场景
  8. 表达式括号匹配_洛谷1739_栈
  9. MySql数据库快速入门与常用sql语句
  10. matlab改变图片尺寸及像素与尺寸的转换
  11. C# 博思得 POSTEK 打印机 打码机 SDK 二次开发 指令打印
  12. HttpsUtil(GET/POST/DELETE/PUT)
  13. 谷歌浏览器,退出时;调用退出的方法,vue
  14. jQuery中$(function(){})与(function($){})(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等的区别详细讲解
  15. 阿尔法蛋机器人tf卡_阿尔法蛋机器人哪款好适合几岁孩子,超能蛋早教机真实效果评测(价格309元)...
  16. 操作系统——Liunx系统基础知识
  17. 如何把docx转成doc
  18. Flask智能图书推荐系统
  19. android launcher目录,【 Android 10 系统启动 】系列 -- Launcher(应用门户)
  20. ACT游戏引擎设计及DEMO展示

热门文章

  1. 基于Python的Opencv边缘检测
  2. ural 1102 Strange Dialog
  3. python批量请求url_使用Python Requests伪装成浏览器请求百度360获取关键词批量排名...
  4. 《活动公告》 熊岳海滨之夏
  5. (附源码)springboot基于SpringBoot的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281454
  6. Python Scrapy 爬取煎蛋网妹子图实例(一)
  7. MySQL为什么在使用索引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查询效率,不使用索引又会是什么情形
  8. div 中的控件底部对齐_css中怎么让div里面的文字底部对齐
  9. 【JAVA】为什么抽象类不能被实例化
  10. RAMPS1.4 3d打印控制板接线与测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