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2*2的实验设计为例,利用lmerTest包在R中进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采用sum的因子编码方式,简单介绍一下在summary的结果中,交互作用的beta值的含义。

数据准备:

library(tidyverse);
library(lmertest)
DF = read_csv('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usplos/Eye-movement-related/master/DataforShiny.csv')
DF[c('A','B')] = lapply(DF[c('A','B')], factor)

数据中,A和B是自变量(first level),Y是因变量,Sub和Item是群组变量(second level)

采用sum编码方式,有两种操作方式,下面分别介绍:

  • 在option()中直接设置

options(contrasts = c('contr.sum','contr.poly')) # 这里需要同时依次设置无序因子和有序因子的编码方式

查看因子A和因子B的编码方式:

> contrasts(DF$A) [,1]
A1    1
A2   -1
############################
> contrasts(DF$B)    [,1]
B1    1
B2   -1

即A因素中以A2为基线,B因素中以B2为基线。

建立模型:

Model = lmer(data = DF, Y~A*B+(1|Sub)+(1|Item)) # 这里采用最简单的模型为例

获取summary中固定效应的结果

> summary(Model) %>% coef(.) %>% round(x = .,digits = 3)
Estimate Std. Error       df t value Pr(>|t|)
(Intercept)  248.476     10.116    9.671  24.563    0.000
A1            -3.218      2.551 1092.286  -1.262    0.207
B1            -3.906      2.550 1093.941  -1.531    0.126
A1:B1         -2.382      3.028   58.248  -0.787    0.435

即A因素beta值为3.218,B因素为3.906,AB交互作用为2.382。

注意,这里A的beta值不是A1和A2均值差距,而是 (A1-A2)/2

进行A因素的事后检验,验证上面的结论:

> emmeans::emmeans(Model, pairwise~A) %>% .$contr
NOTE: Results may be misleading due to involvement in interactions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A1 - A2     -6.44 5.12 1091 -1.257  0.2091  Results are averaged over the levels of: B

可以看到:6.44 = 2 * 3.22.

同理,B的beta值为(B1-B2)/2.(均值差的一半)。

那么交互作用呢?beta值为2.382,代表什么意思?这里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 emmeans::emmeans(Model, pairwise~A|B) %>% .$contr
B = B1: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A1 - A2    -11.20 8.00 146 -1.400  0.1637   B = B2: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A1 - A2     -1.67 7.86 136 -0.213  0.8318

对交互作用了解比较深刻的人似乎可以察觉到 2.382 和 11.2、1.67这两个数值之间有一些关系。再细心一点,就可以看到下面的关系:

> (11.2-1.67)/4
[1] 2.3825

诶?11.2–1.67 代表的是条件A在条件B的不同水平上效应的差异,也就是交互作用在数值上的体现。而summary结果中的2.382是这一数值的1/4,为什么是1/4是想必大家也懂了——既然A和B的beta值是其效应量的一半,那么交互作用肯定是其效应量的1/4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直接从summary中获取真实的效应量,而不是减半呢?有!

  • 在建模命令中自定义设置为sum编码

重新建立模型:

Model = lmer(data = Df,
Y~A*B+(1|Sub)+(1|Item),
contrasts = list(A = contr.sum(2)/2,
B = contr.sum(2)/2))

再来看一下A和B的编码方式:

> contr.sum(2)/2
[,1]
1  0.5
2 -0.5

即从原来的1和-1,变成了0.5和-0.5.

获取summary中固定效应的结果:

> summary(Model) %>% coef(.) %>% round(x = .,digits = 3)
Estimate Std. Error       df t value Pr(>|t|)
(Intercept)  248.476     10.116    9.671  24.563    0.000
A1            -6.437      5.102 1092.286  -1.262    0.207
B1            -7.811      5.101 1093.941  -1.531    0.126
A1:B1         -9.530     12.110   58.248  -0.787    0.435

再来做一下A和B的事后检验:

> emmeans::emmeans(Model, pairwise~A)$contr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A1 - A2     -6.44 5.12 1091 -1.257  0.2091
>
> emmeans::emmeans(Model, pairwise~B)$contr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B1 - B2     -7.81 5.12 1092 -1.526  0.1274

可以看到,此时的beta值等于对应的效应量。

再做一下简单效应:

> emmeans::emmeans(Model, pairwise~A|B)$contr
B = B1: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A1 - A2    -11.20 8.00 146 -1.400  0.1637   B = B2:
contrast estimate   SE  df t.ratio p.value
A1 - A2     -1.67 7.86 136 -0.213  0.8318

验证一下:

此时交互作用的beta值也等于交互作用的效应量。

总结一下:

  • 交互作用其实是看因素A在因素B不同水平上的效应量的差异;

  • sum编码下,summary中固定效应的效应量不一定是真实的效应,应是编码方式而定;

  • 有两种sum编码的方式:第一种是在环境中声明——option()命令中设置,第二种是建模中自定义设定(通过设置contrasts参数,contr.sum(n)/n);

  • 第一种设置下,主效应的 beta值 为真实效应量的1/2,交互作用的 beta 值为真实效应量的1/4;

  • 第二种设置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的beta值等于真实效应量;

  • 编码类型的不同影响anova和summary中p值的一致性;

  • sum编码方式下,矩阵的数值影响summary中固定效应beta值和真实效应量的一致性;

  • Shiny Performer中默认为第一种设置方式(因为第一种typing codes起来方便,我懒…)。

  • 小红书,“黄”了

  • 苹果谷歌双双被曝,你的手机正在窃听你的生活

  • 遇事不决赖毛子,美国这次打算封杀变脸APP

关于R语言中混合线性模型summary()结果中交互作用beta值的含义相关推荐

  1. R语言对数线性模型loglm函数_使用R语言进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 分析代码及详解...

    1.混合线性模型简介 混合线性模型,又名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它比较适合处理嵌套设计(nested)的实验和调查研究数据.此外,它还特别适合处理带有被试内 ...

  2. R语言ggplot2可视化移除数据中的NA值再可视化实战:消除图形中非常突出的NA柱状图、使用subset函数、使用drop_na函数

    R语言ggplot2可视化移除数据中的NA值再可视化实战:消除图形中非常突出的NA柱状图.使用subset函数.使用drop_na函数 目录

  3. R语言使用edit函数在Rsudio中生成数据编辑器(在windows中生成编辑器)、在编辑器中输出需要的数据生成最终的dataframe

    R语言使用edit函数在Rsudio中生成数据编辑器(在windows中生成编辑器).在编辑器中输出需要的数据生成最终的dataframe 目录

  4. R语言ggplot2可视化:计算dataframe中每个数据列缺失值的个数、使用堆叠的条形图(Stacked Barplot)可视化每个数据列的缺失值的情况(自定义堆叠条形图的形式)

    R语言ggplot2可视化:计算dataframe中每个数据列缺失值的个数.使用堆叠的条形图(Stacked Barplot)可视化每个数据列的缺失值的情况(自定义堆叠条形图的形式) 目录

  5. R语言ggplot2可视化:为图像中的均值竖线、中位数竖线、 geom_vline添加图例(legend)

    R语言ggplot2可视化:为图像中的均值竖线.中位数竖线. geom_vline添加图例(legend) 目录

  6. R语言ggplot2可视化在可视化图像中添加上限线条、下限线条、添加上下限图例实战

    R语言ggplot2可视化在可视化图像中添加上限线条.下限线条.添加上下限图例实战 目录

  7. R语言ggplot2可视化抑制可视化网格中的竖线输出、抑制可视化网格中的横线线输出、抑制背景网格输出实战

    R语言ggplot2可视化抑制可视化网格中的竖线输出.抑制可视化网格中的横线线输出.抑制背景网格输出实战 目录

  8. R语言ggplot2可视化在箱图中为箱图添加均值的标签及对应数值实战

    R语言ggplot2可视化在箱图中为箱图添加均值的标签及对应数值实战 目录 R语言ggplot2可视化在箱图中为箱图添加均值的标签及对应数值实战

  9. R语言ggplot2可视化移除图例中的a字符实战

    R语言ggplot2可视化移除图例中的a字符实战 目录 R语言ggplot2可视化移除图例中的a字符实战

最新文章

  1. php如何批量导入题库,批量文本导入试题
  2. 线性代数投影法在线性回归中的应用
  3. 用自定义代码分析来标准开发人员的开发规范
  4. 银行、航空软件结构图
  5. Android之把app作为独立的module导入其他项目遇到的坑
  6. echart 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环形图颜色修改
  7. 大数据之-Hadoop3.x_Hadoop_HDFS_掉线时限参数设置---大数据之hadoop3.x工作笔记0079
  8. 语义分割算法性能比较_AAAI 2020 | 商汤:新视频语义分割和光流联合学习算法
  9. 从华为看企业高效产品的研发管理
  10. 华为管理学案例分析_案例分析 华为——基于价值、围绕结果展开的绩效考核...
  11. 22考研计算机专业课——数据结构【❤️考研复习指导❤️】
  12. Android编程获取图片和视频缩略图的方法(图片压缩)
  13. 5028: 小Z的加油店2257: [Jsoi2009]瓶子和燃料
  14. [虚拟机]hyper-v简介及安装使用(图文详解)
  15. excel整列动态联动下拉_在Excel下拉列表中显示多列
  16. 电机速度rpm转换成轮子的速度
  17. (数字IC)低功耗设计入门(七)——门级电路低功耗设计优化(续)
  18. Conflux 网络生态建设指南
  19. Microsoft .NET PetShop 4.0 架构与技术分析(七)
  20. P2P贷款全攻略,贷前、贷中、贷后工作事项解析

热门文章

  1. Paddle SystemError另一情况: (Fatal) Blocking queue is killed because the data reader raises an exception
  2. 基于Python 的京东秒杀 火车票脚本
  3. 美国版权局《AI生成作品版权申请指南》:大利好!
  4. unterminated comment报错
  5. 【微信小程序】顶部标题导航栏模板
  6. android 弹出框带标题栏,Android微信右上角弹出的对话选择框实现
  7. Angular实战项目记录(三)------表格换行
  8. TI MSP432P401R GY-906非接触式温度传感驱动程序
  9. Java if判断语句的用法(一)
  10. Neutron 理解 (3): Open vSwitch + GRE/VxLAN 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