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感恩于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福祉,它帮助我们打开了无穷无尽的美妙世界,让我们可以同时生活在不同于眼前现实的多维时空中,我们开始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近乎无缝的来回切换。

然而,互联网的到来也让越来越多人陷入了信息的海洋(更准确地说,是暴露于信息的暴雨中),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是:我们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听到了多得多的故事,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道理。

比如,单纯阅读纸质书进行学习早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胃口了,于是种种知识IP纷纷闪亮登场,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用应接不暇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在这样的大势面前,我们发现自己似乎听到了太多的道理,几乎已经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通地步了。

然而,放下手机,回归生活,我们很可能发现“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周围的工作、领导、同事、客户都没有什么变化。

迷茫依然,焦虑依然,甚至如果你不幸遇到了“焦虑贩卖商”,为了缓解焦虑,你还会不断地付费求知,结果却可能越来越焦虑了,进入不良循环。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下文字,是我对不下于500例咨询案例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而成,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2

想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先要厘清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信息。

什么是信息?

最通俗的理解,信息就是有关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符号化表达,一般需要转化为文字、图像、形状、声音、触感、味道等形式才能为我们的头脑接受。

第二个概念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

简单来说,对主体有用的信息就是知识。

也就是说,如果一些信息对你目前没什么用处,那么它们就不是你需要的知识,比如字典、词典、互联网上有着无穷无尽、时刻在增加着的各类信息,但不是每个信息都是知识。

第三个概念是智慧。

在我看起来,懂得如何有效地分析、判断、决策和行动就是智慧了,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理解的智慧其实就这么简单。

只不过看似简单的概念,背后却着实不简单。

比如,“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分析和判断?需要什么前提条件、有什么原则和标准、有什么方法论和方法?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才是最适合于某个情境之下的我的需要的?

懂得了这几个概念,难道我们的职业困惑就能解决了吗?

3

很显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还需要用一条清晰的逻辑路径将“知”与“行”真正连接起来。

一谈到知与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的行动效果不理想,其实很可能不是行动本身的问题,而是你的所知并不彻底,所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也。

现在我们经常说“道理”,以为自己听过了太多的道理,还会偶尔发出类似这样的感慨: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可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不知道看到这里,你发现问题了吗?

你以为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可你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多改观,甚至更可能的情况是依然原地不动,这时候沮丧(或许还有些懊恼甚至气急败坏)的你很可能会怪罪于这些个道理上,认为是这些道理有问题,才导致你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那么简单就好了,实际情况往往是:我们自以为了解得很多,可是懂得人、物与事之“理”(机理)的少,能够再深入一步,探究出这些“理”背后的“道”的人就更少了。

举个小例子:

都说沟通很重要,却很难,难在哪里?如果仅仅停留在方法和技巧层面,就会发现很难真正有效进行沟通。那么,这背后的“理”在哪儿呢?

要明白“理”,就需要深入到沟通双方个体的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机制去看,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姿态、动作等全面获取对方传递出来的信息,并谨慎地构思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再通过语言、表情、姿态、动作等协调配合传递出去,并时时关注对方给予的反馈,再据此进行回应。

整个沟通过程其实是无比复杂的,只不过这个过程的大部分往往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而被我们忽略了。

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与变化过程,如实观照,那么沟通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了。

沟通之“理”的背后有什么“道”吗?

这里我试着谈一些我的个人认识。

在我看来,沟通之“道”,须回归人性之本,即冰山模型中水面下的更深层的东西,比如:“我是”的人格特质、我所渴望的、期待的、恐惧的、逃避的等等。

人性之中什么最重要?

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个最根本的要素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也是沟通之“道”的核心。

一是“我很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二是“希望重要他人看见我、接纳我、认可我进而表扬我”的外界认同感,三是“请你关爱我”的被爱需要。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旦你心里面想着这几点,再跟他人沟通时就会顺利很多。

你看,现实世界中很多看起来如此熟悉的活动,细究起来,背后的“理”和“道”或许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这一点或许可以说明,我们的所知为何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我们的行动了。

4

从事职业生涯咨询至今,我慢慢发现了一个具有共性的现象,那就是:

绝大多数人陷入职场困惑的典型表现就是行动无力,不敢采取行动,背后的原因是不确定自己的行动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就陷入了纠结迷茫焦虑彷徨之中难以自拔,痛苦不堪。

为什么你不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呢?

因为没有办法做出理性的明智的决策。

那么你为什么做不出明智的决策呢?

原因往往是两个方面的综合:

一是不了解自己,二是不了解环境。

两眼一抹黑,怎么能勇敢地往前走呢?

因此,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决策。

决策怎么来的?

有效的决策往往要求决策者必须心有主见,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次重要,知道应该如何行动,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又需要承担什么风险、付出什么代价。

你看,决策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呢?

在我看来,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更细微的逻辑路径:自我认知→形成定见→决策有效→行动有效。
5

展开论述一下。

首先,想要行动有效,即想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职业困惑,我们必须做出明智的决策。

而所谓明智,必须得考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即必须考虑未来事情可能的演变态势,同时必须全面地考虑到决策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人事物及其内在的结构关系。

其次,想要决策有效,我们必须心有所主,即形成定见——对于人、对于职业、对于生活乃至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稳定的见解(见解必须有见识作为支撑)。

有点类似于我们以前常说的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关键区别在于定见强调见解,它能够在我们面临决策时迅速形成明确而有力的衡量判断标准,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

再次,想要形成定见,我们必须充分地认知自我。

这里必须指出来,认知自我并非一个孤立于外在环境的简单行为,而是基于我们个体与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信息能量等要素持续互动,经年累月逐渐沉淀形成的。

这种自我认知绝非易事,“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西方名言之所以流传至今且生命力一直很旺盛,在我看来关键的原因就是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却又非常困难的任务。

我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最需要认识自我的四个维度:个性特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爱好、对职业的核心价值诉求。它们也是我们在面对种种职业困惑时,必须首先花大力气重点搞清楚的四个维度。

最后,认知自我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起点和过程,没有终点。

最能够修正、补充、完善自我认知的环节是我们的“行”,即每天的言行是否能够有利于自我需要和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行动有效与否会对自我认知形成直接的反馈,进而形成循环。

既然从自我认知→形成定见→决策有效→行动有效这四个环节形成了一种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处理不好,比如行动并非那么有效,采取了某些行动(如跳槽)后并没有达成我们预期的满意效果,那么,我们很可能会怀疑先前对自我的认知,直至怀疑到浑身无力、身心俱疲,进入到心理学上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我效能感,个人自信心、自尊心都跌倒了谷底。

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建议您一定不要自我挣扎,因为这样可能会错上加错,越陷越深。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向外界寻求帮助。

无论是找到信得过的职场前辈还是我们职业生涯咨询师,都是可以考虑的借助外脑辅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可行途径。

6

回顾一下本文的大概内容。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有一定思想追求的人都会走到知与行这个思维路口,说到底,这个命题涉及到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远大更广阔的自由,财务自由是其中一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言行自由、心灵自由等更高的维度。

而要想获得这种来去无碍的人生自由,我们就需要在知与行当中寻找线索。

在这方面,或许上面讲述的从自我认知→形成定见→决策有效→行动有效的逻辑循环可以成为您应对职场甚至人生种种困难与挑战的可靠工具。
以上,感谢您的时间。
原文链接

一个模型,帮你提升行动力相关推荐

  1. 【圈外同学】Day01 一个模型,帮你找到真正热爱的

    本节学习收获 掌握冰山模型的用法,能够用它来分析自己跟工作的匹配度,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并能精准找到自己喜欢并有成就感的工作. "我感觉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是我想要的,做得也还行,但没有太多 ...

  2. 一个模型击溃12种AI造假,各种GAN与Deepfake都阵亡

    AI造出的假图片恐怕很难再骗过AI了. 连英伟达本月刚上线的StyleGAN2也被攻破了.即使是人眼都分辨看不出来假脸图片,还是可以被AI正确鉴别. 最新研究发现,只要用让AI学会鉴别某一只GAN生成 ...

  3. 一个模型击溃12种AI造假,各种GAN与Deepfake都阵亡 | 伯克利Adobe新研究

    栗子 晓查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AI造出的假图片恐怕很难再骗过AI了. 连英伟达本月刚上线的StyleGAN2也被攻破了.即使是人眼都分辨看不出来假脸图片,还是可以 ...

  4. 一个模型击溃 12 种 AI 造假,各种 GAN 与 Deepfake 都阵亡!

    栗子 晓查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AI造出的假图片恐怕很难再骗过AI了. 连英伟达本月刚上线的StyleGAN2也被攻破了.即使是人眼都分辨看不出来假脸图片,还是可以 ...

  5. linux 别名管理,Linux 的 15 个命令行别名, 帮系统管理员提升工作效率!

    Linux 的 15 个命令行别名, 帮系统管理员提升工作效率! Linux 命令行别名非常适合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 默认情况下, 你安装的 Linux 发行版中包含一些别名. 以下是 Fedora ...

  6. 深度学习核心技术精讲100篇(二十)-如何通过树模型实现梯度提升树(GBDT)+LR,随机森林(RandomForest) +LR

    前言 在讲如何通过树模型做特征工程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一个机器学习(除去深度学习项目部分)项目的大致流程: 从业务场景中抽象出问题--分类问题,回归问题,还是聚类问题等, 接下来是数据获取,数据清 ...

  7. NLP通用模型decaNLP诞生,一个模型搞定十大自然语言常见任务

    然而近日,Salesforce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decaNLP--一个可以同时处理机器翻译.问答.摘要.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十项自然语言任务的通用模型. Salesforce的首席科学家Rich ...

  8. 拒绝暴力调参!推荐一个模型Debug神器!

    近些年深度学习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等各个技术方向都诞生了不少创新应用,如智能识别医疗图像中的病灶,辅助医生做病情诊断:智能判别生产线上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减轻人工质检压力:对政务.金融等流程中的证 ...

  9. 一个模型搞定多个CTR业务!阿里STAR网络介绍(附代码实现)

    今天为大家带来阿里巴巴2021年的一篇文章:<One Model to Serve All: Star Topology Adaptive Recommender for Multi-Domai ...

最新文章

  1. SCRFD is not in the models registry
  2. Css2.0+Css3.0+jQuery手册 chm
  3. 在Centos 7 上跑 vue 项目 以及 Vue 热更新失效
  4. comparable接口和comparator接口的作用和区别?_接口和抽象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 命令行command更新android sdk + gradle设置代理
  6. 单向循环链表C语言实现
  7. ARM入门笔记(7)
  8. 这种简历咋找工作?(运营)
  9. 【Java并发编程】之十六:深入Java内存模型——happen-before规则及其对DCL的分析(含代码)...
  10. Luogu3613 睡觉困难综合征
  11. 为 Windows 系统替换优雅的苹果字体
  12. 机器学习数据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3. 如何查看自己的qq邮箱服务器地址,怎么看自己设置的qq邮箱帐号
  14. EFS加密文件系统应用心得
  15. 使用晨曦账本记录店铺收支
  16. 五年后的深圳是天堂还是地狱?
  17. 【操作系统原理】信号量及PV操作详解
  18. 给iframe添加loading状态
  19.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与试题
  20. JAVA基础6.51——多态的概述(1)

热门文章

  1. tomato/release/src/router/pppd/pppd/auth.c:972: undefined reference to `crypt'
  2. 我的座佑铭,大家共勉
  3. IDEA 添加 plugin repository
  4. 金蝶K3系统定制国内销售日报表
  5. oracle binary6,Oracle Binary Options 说明
  6. 滴滴专车司机苹果手机ios客户端可以下载了
  7. 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及matlab应用
  8. 【SOLIDWORKS学习笔记】草图绘制基础操作
  9. SSM框架之mybaitis框架详解
  10. 【转载】常见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