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层的中继系统:中继器、集线器(Hub)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交换机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是数据通信。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协议:就是规则的集合

网络协议: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关键:对等实体,水平)

接口:是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是一个系统内部的规定。

(关键:不能跨层定义接口,同一结点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SAP)进行交互。)

服务:指下层为紧相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是垂直的)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面向连接的服务(通信双方必须先建立连接,分配相应的资源(如缓冲区),传输结束后释放连接和所占的资源。(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如TCP)

无连接服务:通信前双方不需要先建立连接,需要发送数据时就直接发送,把每个带有目的地址的包(报文分组)传送到线路上,由系统选定线路进行传输,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

(“尽最大努力交互”Best Effort-Delivery。如IP核UDP)

可靠服务:指网络中具有纠错、检验、应答机制,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的传送到目的地。

不可靠服务:指是尽量正确、可靠的传送,但不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的传送到目的地,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称为该层的PDU。

OSI模型

物理层

功能: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的传输原始比特流

接口标准:EIA-232C、EIA/TIARS-449、CCITT的X.21等

数据链路层(点到点通信)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传输管理、物理寻址等。

协议:SDLC、HDLC、PPP、STP、SLIP和帧中继等。

网络层

功能: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并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和网际互联等。

协议:IP、IPX、ICMP、IGMP、ARP、RAPP、OSPF等

传输层(端到端通信)

功能:为端到端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为端到端连接提供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等服务。

协议:TCP、UDP

会话层

定义:向表示层实体或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也称为建立同步

包括建立、管理以及终止进程间的会话,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行,实现数据同步。

表示层

功能:数据压缩、加密、解密

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协议:FTP、SMTP、HTTP

TCP/IP模型

网络接口层

责任:从主机或结点接收IP分组,并把它们发送到指定的物理网络上

具体的物理网络(即各种类型的局域网):以太网、令牌环网、令牌总线网等。

网际层

与OSI网络层功能相似,不能保证各个分组有序的到达,各个分组的有序交互由高层负责。

使用IP协议,现在的版本是IPV4,下一个版本是IPV6;

传输层(与OSI类似)

两种协议:

TCP: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互

UDP:无连接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互,只能提供“尽最大努力交互”

应用层(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

协议:Telnet、FTP、DNS、SMTP(电子邮件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核心协议;TCPIP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所谓everything over IP),同时TCPIP也允许IP协议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所谓IP over Everything)。

习题部分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起作用包括物理寻址、成帧、流量控制、差错校验、数据重发等。网络层和传输层才具有拥塞控制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链路链接的建立、拆除、分离;帧界定和帧同步;差错校验等,所以能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和完整性。

物理层以0、1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传输数据链路层递交的帧。网络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都把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首部,数据链路层把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首部和尾部。然后再递交给下一层。物理层不存在下一层,自然也就不用封装。

数据链路层在分组上除增加源和目的物理地址外,还增加了控制信息;

传输层负责增加相应的源和目的端口信息。

OSI模型中数据的封装过程,数据经过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后,只是增加了第一层PCI。

集线器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

以太网交换机 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它实现了网络模型的下三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协议是网络上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时所共同遵循的约定,没有协议的存在,网络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在因特网中应用的网络协议是采用分组交换的TCP/IP协议,它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

TCP/IP模型的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并负责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可以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或不可靠的无连接服务。

服务访问点是相邻层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从物理层开始,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访问点。一般而言:物理层提供的服务访问点就是“网卡接口”,数据链路层的服务访问点是“MAC地址”(网卡地址),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IP地址(网络地址)“,传输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应用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用户界面“。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物理层

数据:是指传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 的存储形式。

码元:指用一个固定时长的信号波形(数字脉冲),表示一位k进制数字,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

波形,是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的计量单位,这个时长内的信号称为k进制码元,而该时长称为码元的宽度。

信源:产生或发送数据的源头。

信宿:接收数据的终点。

信道:与电路不同,它是信号的传输媒介。

信道分为:

单工: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双方都可以发送、接收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接收

全双工: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接收信息

速率(数据率):指数据的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码元传输速率(又称为码元传输速率、波形速率、波特率等):表示单位时间内数字通信系统所传送的码元个数(也称为脉冲个数或信号变化的次数),单位是波特(Baud)。1波特表示数字通信系统每秒传输一个码元。

信息传输速率(又称为信息速率、比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的二进制码元个数(即比特数,单位b/s)

带宽:原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兹。但由于它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输数据的能力,因此又被用来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此时的单位就变为了bs

Nyquist定理:(理想情况,无噪声)

理想信道下的极限数据传输率=2*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HZ)* log2每个码元离散电平的数目

波特率=2*带宽

波特率=比特率/每符号含的比特数(p45)

香农定理:(有噪声)

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带宽*log2(1+S/N)

S/N=信道所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信噪比=10log10(S/N)

调制:把数据变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编码:把数据变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差分曼切斯特编码常用于局域网传输。

传输方式:

电路交换:两结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信路径,传输期间一直占据。

报文交换:无需建立专门连接,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等信息。

分组交换:将报文分割成小的数据块,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进行传输。

分组交换:

数据报:分组之间可能存在不同路径,各个分组分别转发。

虚电路: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一条逻辑上相连的虚电路,分组沿着虚电路传输。

习题部分

信道不等于通信电路,一条可双向通行的电路往往包含两个信道:一条是发送信道,一条是接收信道。多个通信用户共用通信电路时,每个用户在该通信电路上都会有一个信道。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它们的原理都是:将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长度、校验码等辅助信息分装成PDU,发送给下一个结点。下一个结点收到后先暂存报文,待输出线路空闲时再转发给下一个结点,重复该过程直到到达目的结点。每个PDU可单独选择到达目的结点的路径。

不同之处在于:分组交换所产生的PDU的长度较短且是固定的,而报文交换的长度不是固定的。因此,分组交换有以下独特的优点:1、缓冲区易于管理;2、分组的平均延迟更小,网络中占用的平均缓冲区更少;3、更易于标准化;4、更适合应用。

所以现在的主流网络都可以看成是分组交换网络。

光线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中继器(又称转发器):物理层

功能:将信号整形放大再转发出去,原理是饿信号再生。

集线器(hub):物理层

实际上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

数据链路层

主要作用: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数据链路层对网络层:

不存在无确认,有连接的服务。

链路管理:数据链路层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过程。

帧定界:首部和尾部中含有很多控制信息,它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定帧的界限

帧同步:指的是接收方应当能从接收到的二进制比特流中区分帧的起始和终止。

透明传输:无论所传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在链路上传送。

流量控制:实际上就是限制发送方的数据流量,使其发送速率不致超过接收方的接收能力。

差错控制:使发送方确定接收方是否正确收到了由它发送的数据的方法

位差错中某些位出现了差错常用方法:

循环冗余校验(CRC)方式发现位错,通过自动重传请求(ARQ)来重传出错的帧。

帧错是指帧的丢失、重复、或失序等错误,在数据链路层引入定时器和编号机制,可以保证每一帧最终都能有且仅有一次正确的交付给目的结点。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包括组帧,组帧即定义数据格式。

控制对物理传输介质的访问是由数据链路层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完成。

PPP是在SLIP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数据链路层协议。

组帧:依据一定规则把网络层递交的分组封装成帧

通常有以下四种方法来实现组帧:

字符计数法:在帧头部使用一个计数字段来标明帧内字符数

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使用一些特定的字符来定界一帧的开始(DLE STX)与结束(DLE ETX)。

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使用一种特定的比特模式,即01111110来标志一帧的开始和结束。

违规编码法:借用一些违规编码(如高-高,低-低)序列来定界帧的起始和终止。局域网802标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只适用于采用冗余编码的特殊编码环境)

目前较常用的组帧方法是比特填充法和违规编码法。

差错控制

分为两类:

自动重传请求(ARQ)

前向纠错(FEC)

差错控制可分为:
检错编码:

奇偶校验码:通过增加冗余位来使得码字中“1”的个数保持为奇数或偶数的编码方法,它只能发现奇数个比特的错误

循环冗余码

纠错编码:

海明编码:它能发现双比特错,但只能纠正单比特错。

热噪声一般是信道固有的,引起的差错是随机差错,可以提高信噪比来降低它对 数据传输的影响。

冲击噪声一般是由外界电磁干扰引起的,引起的差错是突发纠错,它是引起传输差错的主要原因,无法通过控制信噪比避免。

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机制

停止-等待流量控制基本原理:

发送方每发送一帧,都要等待接收方的应答信号,之后才能发送下一帧;接收方每接收一帧,都要反馈一个应答信号,表示可接收下一帧,如果接收方不反馈应答信号,则发送方必须一直等待。每次只允许发送一帧,然后就陷入等待接收方确认信息的过程中,因而传输效率很低。

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基本原理

在任意时刻,发送方都维持一组连续的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称为发送窗口;同时接收方也维持一组连续的允许接收帧的序号,称为接收窗口。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方进行流量控制,而发送窗口的大小WT代表在还没有收到对方确认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方最多还可以发送多少个数据帧。同理,在接收端设置接收窗口是为了控制可以接收哪些数据帧而不可以接收哪些帧。在接收方只能当收到的数据帧的序号落在接收窗口内才允许将该数据帧收下。若接收到的数据帧落在接收窗口之外,则一律将其丢弃。

在发送端每收到一个确认帧,发送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帧的位置,当发送窗口内没有可以发送的帧(即窗口内的帧全部是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帧),发送方就会停止发送,直到收到接收方发送的确认帧使窗口移动,窗口内有可以发送的帧,之后才开始继续发送。

停止等待协议:发送窗口大小=1,接收窗口大小=1

后退n帧协议:发送窗口大小>1,接收窗口大小=1

选择重传协议:发送窗口大小>1,接收窗口大小 >1

数据链路层的滑动窗口协议中,窗口的大小在传输过程中是固定的

可靠传输机制:数据链路层的可靠传输机制通常使用确认和超时重传两种机制完成。

捎带确认:有时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将确认捎带在一个回复帧中。

超时重传:指发送方在发送某一个数据帧以后就开启一个计时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得到发送的确认帧,那么就重新发送改数据帧,直到发送成功为止。

自动重传请求(ARQ):通过接收方请求发送方重传出错的数据帧来恢复出错的帧。

分为三种:

停止等待(stop -and-wait)ARQ

两种连续ARQ:

后退N帧(Go-back-N)ARQ

选择性重传(Selection Repeat)ARQ

信道利用率=(一个周期内发送的比特量/传输速率)/一个发送周期

信道吞吐率=信道利用率*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用来决定广播信道中信道分配的协议属于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

只要任务:为使用介质的每个结点隔离来自同一信道上其他结点所传送的信号,以协调活动结点的传输。

内容: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得两对结点之间的通信不会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

频分多路复用(FDM)

时分多路复用(TDM)

波分多路复用(WDM)

码分多路复用(CDMA):原理是每比特时间被分成更短的时间槽,称为芯片(Chip)

当发送1时站点就发送芯片序列,发送0时就发送芯片序列的反码。

随机访问介质控制

每个用户需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的重传它的帧,直到该帧无碰撞的通过。这些规则就是随机访问控制协议(又称为争用型协议),常用的协议有ALOHA协议、CSMA协议、CSMA/CD协议和CSMA/CA协议等。

核心思想都是:胜利者通过争用获得信道,从而获得信息的发送权。

随机介质访问控制实质上是一种将广播信道转化为点到点信道的行为。

ALOHA

纯ALOHA协议:

可以不进行任何检测就发送数据。

帧的长度不是用比特而是用发送这个帧所需的时间表示

ALOHA采用的重传策略是让各站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然后再进行重传。

时隙ALOHA协议:

把所有各站在时间上都同步起来,并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隙,规定只能在每个时隙开始时才能发送一个帧。

CSMA协议(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1-坚持CSMA

1-坚持的含义是指:当侦听到信道忙后,继续坚持侦听信道;当侦听到信道空闲后,发送帧的概率为1,即立即发送数据。

非坚持CSMA

如果信道忙就放弃侦听,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重复侦听。

p-坚持CSMA

如果信道空闲,便以概率p发送数据,以概率1-p推迟到下一个时隙。

CSMA/CD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

“碰撞检测”的意思就是边发送边侦听,即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

工作流程: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区别于CSMA协议),冲突停发,随机重发

CSMA/CD的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

争用期: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2t

为了确保发送站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需要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需要在发送完帧之前就能收到自己发送出去的数据,即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两倍于信号在总线中的传播时延,所以CSMA/CD总线网中的所有数据帧都必须大于一个最小帧长。

最小帧长=总线传播时延*数据传输速率*2

CSMA/CA(这是802.11标准定义的广泛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协议

碰撞避免并不是指协议可以完全避免碰撞,而是指协议的设计要尽量减少碰撞发生的概率,

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考虑了负载对冲突的影响

通过:

预约信道

ACK帧

RTS/CTS帧:可选的,主要用于解决无线网中的“隐蔽站”问题

实现碰撞避免

习题部分:

非递归CSMA/CA是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中的协议,它在CSMA的基础上增加了冲突避免的功能。ACK帧是CSMA/CA避免冲突的机制之一,(即只有当发送方收到接收方发回的ACK帧后才确认发出的帧已正确到达目的地。)

多路复用器的主要功能是结合来自两条或多条线路的传输,以充分利用信道。

CSMA/CD是一种动态的介质随机接入共享信道方式,而TDM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信道,所以从对信道的利用率来讲,CSMA/CD用户共享信道,更灵活,信道利用率更高。

突发式的数据不利于使用TDM方式。

局域网

以太网(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局域网)-逻辑拓扑是总线型结构,物理拓扑是星型或扩展星型结构。

严格的说:以太网应该是指符合DIX Ethernet V2标准的局域网。但DIX Ethernet V2标准与IEEE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通常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以太网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不对发送的数据帧编号,也不要求接收方发送确认,即以太网尽最大努力交付数据,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务,对于差错的纠正则要靠高层完成。

MAC帧的数据长度:46~1500字节

以太网的最短帧长为64B,MAC帧的首部和尾部之和胃18B,所以数据部分最短为64-18=46B

速率达到或超过100Mb/s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IEEE802.11是无线局域网的一系列协议标准。

习题部分:

从相关层次看,局域网仅工作在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而广域网工作在OSI的下三层,以太网是局域网的一种实现方式。

只有当以太网工作于半双工方式下才需要CSMA/CD协议来应对冲突问题。

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所能支持的最大长度是100m

放大器是用来加强宽带信号(用于传输模拟信号)的设备(大多数以太网采用基带传输);中继器是用来加强基带信号  (用于传输数字信号)的设备。

广播信息的目的地是该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广播信息通畅只在一个网络内部传输。

以太网提供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每个计算机无需对广播信息确认。

目的MAC地址等于本机MAC地址的帧是不会发送到网络上去的;

正确实现的ARP软件都会禁止把同一个MAC地址绑定到两个不同的IP地址,这使具有相同MAC地址的设备上的用户在会话时都会发生时断时续的现象。

以太网没有网络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信号的编码和译码、比特的接收和传输;

MAC子层的主要功能是:组帧和拆帧、比特差错检测、寻址、竞争处理;

LLC子层的主要功能:建立和释放数据链路层的逻辑连接、提供与高层的接口、差错控制、给帧加序号。

快速以太网使用的方法是保持最短帧长不变,将一个网段的最大长度减少到100m,这样来提高以太网数据传输速率。

在无线局域网不能简单地使用CSMA/CD协议,特别是碰撞检测部分:

主要原因是:

在无线局域网的适配器上,接受信号的强度往往会远小于发送信号的强度,要实现碰撞检测,硬件开销较大。

在无线局域网中,并不是所有的站点都能听见对方,由此引发了隐蔽站和暴露站的问题,

而所有站点都能够听见对方,正是实现CSMA/CD协议必备的基础

广域网

PPP和HDLC协议是目前常用的两种广域网数据链路层控制协议

PPP(点对点):是使用串行线路通信的面向字节的协议,该协议应用在直接连接两个结点的链路之上。

PPP是在SLIP(没有寻址、数据检验、分组识别和数据压缩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包括:

链路控制协议LCP:用于建立、配置、测试和管理数据链路

网络控制协议NCP: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PPP是点对点的、并不是总线型,所以无需采用CSMA/CD协议,自然就没有最短帧

PPP提供差错检测、但不提供纠错,是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因此也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

只支持全双工,PPP两端可以运行不同的网络层协议,但仍然可以使用同一个PPP进行通信。

异步(默认)使用字节填充

同步采用硬件完成零比特填充,来防止信息字段出现和标志字段一致的比特组合。

HDLC(面向比特

其信号帧使用了编号和确认机制,能够提供可靠传输。

习题部分:

TCP/IP簇主要包括

TCP、IP、ICMP、IGMP、ARP、RARP、UDP、DNS、FTP、HTTP等

HDLC是ISO提出的一个面向比特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属于TCP/IP协议簇

PPP可用于拨号连接因此支持动态分配IP地址。

数据链路层设备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所以处理的数据对象是帧。(在任何时刻通常只能执行一个帧的转发操作)

因为中继器、放大器处理的数据对象是信号,所以它是工作在物理层的设备。

优点:可使用在不同的物理层

缺点:MAC子层没有流量控制功能(流量控制功能需要用到编号机制,编号机制的实现在LLC子层),只适合于用户数不多和通信量不太大的局域网,否则有时会因为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而产生拥塞,即广播风暴

透明网桥:指学习算法(选择的不是最佳路由)

源路由网桥:选择的是最佳路由。使用发现帧

局域网交换机:相当于一个多端口的网桥,为了解决网桥只能通常只能执行一个帧的转发操作。

原理:检测从以太网端口来的数据帧的源和目的地的MAC(介质访问层)地址,然后与系统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进行比较,若数据帧的MAC地址不在查找表中,则将该地址加入查找表中,并将数据帧发送给相应的目的端口。

特点:

一般工作在全双工

每一个用户可以独占带宽

VLAN:使用以太网交换机可以方便实现,不仅可以隔离冲突域,也可以隔离广播域。

习题部分:

第二层网络设备可以解决冲突域问题,却无法完全解决第三层设备才能解决的广播域的问题。

集线器既不能隔离冲突域,也不能隔离广播域;

交换机可以隔离冲突域,但不能隔离广播域;

路由器既可以隔离冲突域,也可以隔离广播域

直通交换方式只检查帧的目的地址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区别:

流量控制往往是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点对点通信的控制。流量控制所要做的就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方来得及接受。

拥塞控制必须确保通信子网能够传送带传送的数据,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设计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拥塞控制的两种方法:

开环控制:静态的预防方法

闭环控制:动态的方法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与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的比较:

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中,每个结点仅与它的直接邻居交谈,它为它的邻居提供了从自己到网络中所有其他结点的最低费用估计。

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中,每个结点通过广播的方式与所有其他结点交谈,但它仅告诉它们与它直接相连的链路的费用。

相比之下,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有可能遇到路由环路的问题。

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好消息传递的快,而坏消息传递的慢”,这就导致了当路由信息发生变化时,该变化未能及时地被所有路由器知道,而仍然可能在路由器之间传递,这就是”慢收敛“现象。慢收敛现象是导致发生路由回路的根本原因。

路由选择分为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当发送站与目的站在同一网段内,就使用直接交付,反之使用间接交付。间接交付的最后一个路由器肯定是直接交付,直接交付是在同一个网段内,所以不涉及路由器。

路由器通过分组的目地IP地址与该路由器的接收端口的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来判断是进行直接交付还是进行间接交付。

首部长度:总长度:片偏移的基本单位是:4B1B8B

最大传送单元(MTU):一个链路层数据报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以太网的MTU为1500B

DHCP是应用层协议,它是基于UDP的。

IP报文的协议字段表示使用IP协议的上层协议。

最长前最匹配原则。

划分子网可以增加子网的数量,子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通过路由器进行,因此自然就减少了广播域的大小。另外,划分子网,由于子网号占据了主机号,所以会减少主机的数量;划分子网仅仅是使IP地址的利用率提高,并不会增加网络的数量。

IPV6

单播:就是传统的点对点通信

多播:一点对多点的通信,分组被交付到一组计算机的每一个

任播:目的站是一组计算机,但交付时只交付其中一个,通常是距离最近的一个。

IPV4过渡到IPV6可以采用双协议栈和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将整个IPV6数据报封装到IPV4数据报的数据部分,这样使得IPV6数据报可以在IPV4网络的隧道中传输。

OSPF使用hello分组来保持与其邻居的连接。

BGP只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不能兜圈子),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

BGP交换的路由信息是到达某个目的网络所要经过的各个自制系统序列而不仅仅是下一跳。

IP组播,尽最大努力交付

仅应用于UDP

主机使用一个称作IGMP的协议加入组播组。

主播路由选择实际上就是要找出以原主机为根结点的主播转发树

网桥和交换机的冲突域等于端口个数。

路由器默认的目的地址和子网掩码都是0.0.0.0

传输层

传输层提供的是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

网络层提供的是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

网络层的复用是指发送方不同的协议的数据都可以封装成IP数据报发送出去,

分用是指接收方的网络层在剥去首部后把数据交付给相应的协议。

TCP主要用于:FTP、HTTP、Telnet

UDP主要用于:小文件传送协议(TFTP)、DNS、SNMP、实时协议(RTP)

IP数据报和UDP数据报的区别:

IP数据报在网络层要经过路由的存储转发;而UDP数据报是在传输层的端到端的逻辑信道中传输,而封装成IP数据报在网络层传输时,UDP数据报对路由是不可见的。

TCP与网络层虚电路的区别:

TCP报文段是在传输层抽象的逻辑信道中传输,对路由器不可见;虚电路所经过的交换结点都必须保存虚电路状态信息。在网络层若采用虚电路方式,则无法提供无连接服务;而传输层采用TCP协议不影响网络层提供无连接服务。

UDP在IP基础上增加了:复用和分用以及差错检测

UDP的长度不包括伪首部,伪首部是在计算校验和时临时添加的。并不发送,伪首部包含IP地址信息。

FTP端口号:20

SMTP :TCP

POP3:TCP 端口号:110

HTTP本身是无连接的

HTTP/1.0只支持非持续连接

使用HEAD方法时服务器可对HTTP报文进行相应,但不会返回请求对象,起作用主要用于调试。

Cookie作为识别用户的手段。

王道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相关推荐

  1.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应用层(六)

    本文章是根据B站的王道计算机考研-计算机网络进行整理 *建议使用电脑观看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概述(一)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物理层(二)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数据链路层 (上)(三) 计算机网 ...

  2.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物理层) 第二章 物理层 2.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3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第零层) 2.4信道复用技术 2.5数字传输系统 2.6宽带接入技术 ...

  3. 2021研面准备 --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一)概述

    参考教材为<计算机网络>(第7版)-- 谢希仁,电子版 pdf 下载链接:点击下载,提取码:s4jp 文章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三.计算机网 ...

  4. 王道计算机网络 数据链路层整理 超详细版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结点:主机.路由器 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链路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光纤和微波.分为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数据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逻辑通道,把实现控制数据传 ...

  5. 【笔试】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1. OSI与TCP/IP各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哪些协议. OSI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是一个逻 ...

  6.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笔试面试)

    1. OSI与TCP/IP各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哪些协议. OSI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是一个逻 ...

  7. 王道计算机网络 应用层整理 超详细版

    应用层概述 应用层对应用程序的通信提供服务. 应用层协议定义: 应用进程交换的报文类型(请求/响应) 各种报文类型的语法,如报文中的各个字段及其详细描述. 字段的语义,即包含在字段中的信息的含义. 进 ...

  8. 王道计算机网络 网络层整理 超详细版

    网络层功能概述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1.路由选择与分组转发 2.异构网络互联 3.拥塞控制 数据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 在进行 ...

  9.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 应用层(王道考研视频学习记录)

    第六章 应用层 6.1 网络应用模型 6.1.1应用层概述 6.1.2 客户/服务器(C/S)模型 6.1.3 P2P模型 6.2 DNS系统 6.2.1 域名 6.3 文件传输协议FTP 6.4 电 ...

最新文章

  1. Revit:概念建模环境技能学习 Revit: Conceptual Modeling Environment
  2. Springboot 整合微信小程序实现登录与增删改查
  3. Python中数据类型的操作
  4. SpringBoot + MyBatis(注解版),常用的SQL方法
  5. Java反射机制概念及应用场景
  6. 网络教育统考计算机怎么考试,网络教育统考怎么考
  7. 统计通话次数和时间的软件_通话时间统计官方版
  8. 【C / EasyX】十字消除游戏的实现方法
  9. 设置div背景透明的方法
  10. chrome翻译插件之谷歌翻译
  11. QlikView 学习资料
  12. RGB转换HSL,HSV及切割车牌
  13. Android Studio统一依赖管理Composing builds,2021最新网易Android面经
  14. 37岁生日快乐哦:说点大实话
  15. ESP8266 下载报错please check partition type 6 addr:3fd000 len:3000
  16. 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制造ERP软件
  17. aucc2018插件_audition cc插件下载|
  18. izone到期时间_从BP到IZONE,十月韩团扎堆回归,能否再掀韩流热潮?
  19. 灵遁者小说:你无处可藏
  20. SCA、CSA、SOA比较

热门文章

  1. HTC发飙 苹果下一代iPhone可能被禁
  2. DIY整合自己 IPTV
  3. LC72131+LA1837 高频头调试
  4. python中for in range的用法_Python for i in range ()用法详解
  5. 对于计算机系统由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对于计算机系统,由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包括()。]...
  6. 基于STC串口通信和VC6.0MFC编程的电子琴设计
  7. 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8. 实战:盒子的self-xss(盒子已忽略)
  9. 智慧商贸新增销售数据data到layui表格里面
  10. OKCoin徐明星:区块链技术解读及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