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共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认知用户” 讲述如何建立用户模型,即深度了解用户,洞察用户核心需求;

  • 第二部分:“创造价值” 核心讲述在了解用户模型基础上,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实现产品和用户的价值。

  • 第三部分:“产品落地” 则讲述了一些通过迭代快速验证产品决策有效性的方法。

产品思维的关键词:用户和迭代

  • 用户延伸出来的问题是 我们如何认知用户,以及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
  • 迭代延伸出来的问题是 我们要去尝试、检验和摸索,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思维优化更新我们的产品。

1.用户认知

2.用户价值

  • 定义:用户的主管感受,是用户认为产品或服务能否解决问题的主观想法。
  • 用户价值的存在并不等于产品价值就存在。这可以用俞军老师的价值公式来解释: 产品价值=(新价值 - 旧价值)- 迁移成本
  • 还要考虑个体价值与产品群体价值的关系。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 * 覆盖的用户量

3.迭代

  • 迭代是执行的概括,是认知用户和判断如何创造价值后的步骤。
  • 在产品执行中,核心是要有迭代思维与相较更基础的科学思维。
  • 依赖大量用户反馈和数据调研来做出更好的判断,持续优化产品。

——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思维更加频繁的提及呢?——

  • 第一,产品触达成本骤降。
    互联网产品和传统行业产品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成本低。

  • 第二,认知用户质的飞越。
    互联网可通过大数据得到全局的用户数据,而传统行业用的是样本调查来实现。

  • 第三,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
    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并做进一步抽象,让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都尽可能用个性化方式得到满足。

  • 第四,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生产方式的改变源于生产成本的降低。传统产品的承载体是实体,互联网产品的载体是网页(电脑和手机)、App(应用程序)以及小程序。

第一部分 认知用户

第一章 用户画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 用户画像要有真实感,关键在于真实。
  • 必要时可以跟用户见个面,见面的地点要在他真实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
  • 这份信息用作用户画像远比一个教条的模板有意义。

第二章 先区分后描述,全面认知用户特征

  • 根据用户群体和特征区分用户,哪些是真实用户、哪些是潜在用户、哪些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哪些是边缘用户。

  • 建立客观数据与用户画像之间的关系,要基于产品的特征和我们的认知判断。

  • 先用群体特征进行抽象识别,再用更具体的用户画像来认知。

  • 能够有针对性的做不同人群的拆分,从每个维度拆分出不同的群体,并形成特征与用户画像的多维矩阵,再做任何一个判断时,需要观察某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维度,以便迅速定位不同的群体。

  • 如何认知用户的生命周期?
    1.根据用户的操作行为和特征划分为潜在用户和真实用户,并不代表他们一直是潜在用户或真实用户,他们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真实用户转化为了潜在用户,所以下面是一个完整的通路:

    2.因为新老用户之间的认知和需求差别非常大,所以再划分用户类别,如下图:

  • 对于新用户,我们要抓住机会,让他和产品有更多的接触;

  • 对于老用户,我们要确保他们会持续使用产品;

  • 对于流失用户,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回归。
    这样,工作精准,而不是盲目的优化,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

    3.下面是互联网产品的转化通路:

这里付费用户也会退化为普通用户,同时普通用户和付费用户可能都会流失。

4.那么,在核心的老用户群里,按照生命周期的边界,也可以换分出过渡期的多种类型的用户,如下图:

任意两种类型的用户之间都有转化的可能,都要进行观察和拆解。

5.对于生命周期划分要注意陷阱的是:

  • 生命周期的划分不是源于数据聚类,不是源于已有的方法论,而是只源于对用户的认知。
  • 生命周期这种划分方法是平台视角的,不是用户视角的。根据每类用户需求来推断。
    “用户生命周期是为了更好地认知用户和创造价值”比“用户生命周期是为了更好的做用户转化”更重要!

第三章 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

  • 什么是用户场景分析呢?
    典型的用户场景分析:考虑到产品使用的外部环境,不仅对用户有判断,对外部环境也有判断。整体考虑到需求,才可能是最真实的需求。
    栗子:外卖员是否取消或打断连续播报四次的“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查看”,答案是:维持原状是最佳的做法。

  • 考虑手机的物理环境
    在一些不算舒适的环境,比如:开车时、紧急情况、信号弱等。

  • 考虑用户所在的社会场景
    社会场景:“让用户尴尬”就是一类常见的场景。
    比如:“老板键”就是让电脑所有当前界面瞬间消失、发出声音等。

  • 考虑用户的心流
    心流:用户在特定心理场景下的状态。

  • 利用场景判断需求
    场景是需求的限制条件,决定了需求的适用范围。
    栗子:用户正在开会或处理事情,给用户手机发送一个推荐游戏消息。这样消息触达效果极差。

第四章 怎样探索用户心智

  • 用户心智是用户需求的根源
    用户心智是对用户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判断用户,这是产品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

  • 社会心智:社会对每个用户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影响一个人的塑造因素,主要是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他们包括的因素:

  • 社会心智的特点:

    第一,社会心智是相对固定的。
    社会心智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相关,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巨大变化的可能性。
    第二,社会心智是很难用外力改变的
    形成很漫长,价值观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改变很难。只要生活环境和影响社会心智的要素不发生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心智也没有改变的诱因。
    第三,社会心智很受社交圈影响
    会受身边环境和已有价值观影响的。

  • 社会心智怎么使用?
    1、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以判断用户特征。
    2、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以判断用户成本。
    3、通过影响用户的社会心智来建立产品认知。

  • 认知行为心智:认知心理学对用户的影响
    论述人类大脑系统1和系统2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1、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思维方式;
    2、系统2则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复杂的运算;
    3、我们通常倾向于用系统1思考,遇到麻烦,系统2再出面解决。

  • 用户常见的认知偏误
    损失厌恶
    目的是让原本犹豫甚至没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也来购买商品;
    栗子:“不领取优惠券将损失200元的优惠额度”
    真实栗子: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的基础是损失厌恶。
    框架效应的应用:
    在吸引用户选择一套你有预设倾向的方案时,就可以用更加顺耳的方式来表达。在损失会比较大的时候,强调收益,在损失比较小的时候,强调损失,可以让用户更认同。
    锚定效应
    A和B的销量很小,并不重要,他们就是放在C的旁边,作为一个重要的锚定物。
    注意力偏误
    用户不能发现或忽略的功能点。
    “黑猩猩现象”/“用户协议现象”

  • 主观验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
    第一、主观验证。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个观点或判断特别重要,会主观把许多无关信息作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经常和星座与一系列心理测试联系在一起。
    第二、证实偏见。当有了一个假设后,我们会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信息。
    第三、逆火效应。这是一种更严重的证实偏见,即当假设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后,我们反而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设。

  • 概率思维与0/1思维
    我们做功能时用的是概率思维,而对于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

  • 知识的诅咒
    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容易做不好。
    摆脱知识的诅咒的第一步,就是先意识到自己的“全知”的,而用户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 峰终定律
    高峰(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时与结束时的两个感觉,是未来最容易让人回忆起的体验。
    映射到产品和用户,就是说,不管整体流程如何,用户使用产品后对产品的评价优劣,往往源自他在最高峰期间的体验如何,以及在结束时的体验如何。

  • 宜家效应
    会高估自己劳动带来的价值。

  • 间隔效应和延迟效应
    心理学效应。
    间隔效应:比起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间隔的重复接触会更有好的记忆和学习效果。
    延迟效应: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延长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学习记忆。

  • 关于用户心智的建议

第五章 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点

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和迭代,而用户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认知用户,以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弄清楚产品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做出受欢迎的产品。探讨了与用户画像、群体、场景、心智,无非是对用户需求更深的认知,而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则是认知用户的最后一步。
需求遵循的7条原则:

  1. 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用户” 我们的需求只能源于我们想获得的这些用户,同时我们也要对这些用户需求进行抽样。
    “现存” 若不能解决现在的需求,也没有意义。
    “问题” 问题不分大小,不分场景,只要是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需求。也可以运用“痛点” “痒点” 或 马斯洛模型等作为参考。
    “需要解决的” 有些问题不需要解决,有的源于我们对用户认知不足,有些源于用户个人能力有限。

  2. 需求不是无边界的
    需求也是无限制的满足。

  3. 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或“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拿给他们”,这句话道理有三个:
    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既然用户自己都不知道需求,那就不需要认知用户需求了。
    用户很难表达准确需求,他们表达的充其量是表面诉求。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诉求,也不能盲信这些诉求。

  4. 需求的主体是目标用户
    我们要考虑清楚需求的主体;
    我们不需要考虑所有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找出目标用户。

  5. 需求有时时空约束
    需求从来不是一时不变的,而是有其时空约束的。许多人又玩游戏的需求,但在工作的时候就不会有;许多人有看艺术片的需求,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会有。

  6.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我们了解到的需求,或者产品满足的需求,并不能代表用户的全部需求。我们要了解我们正在关注的需求,处于用户心智的什么位置,占多大比例。

  7. 需求存在不同层次
    我们要找到最合适当下关注的层次,而不是只采用直觉上感知到的层次,这些层次有可能是表面的,比如对某个工具的诉求,也有可能是深层的,比如人性的欲望。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俞军的产品经理12条

第二部分 创造价值

产品设计者应该为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负责

  •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管感受。

用户价值是用户对解决问题的主管判断
含义:1.我们能够为用户创造的价值。 2.用户对我们的商业价值。
三个要点:

  1. 用户体验的主体是用户,不是其他人定义的。
  2. 用户价值是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的,这也与前文提到的用户需求被真实的场景约束,相呼应。
  3. 用户价值是主观感受,这点尤为重要。

产品价值是从产品设计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本质上也是用户价值。产品价值是由用户决定的;产品价值是体现在功能和服务中的。
产品应该如何做才会有价值?需要考虑:1.外部环境;2.用户并非单一用户。

  • 外部环境,指的就是我们要知道是否存在用户在用“旧的产品”或者用户有“旧的需求满足方式”。
    俞军的产品价值公式:产品价值=(新体验 - 旧体验)- 迁移成本
  • 考虑了用户并非单一存在的产品价值,就不再是前文用户价值的定义了,而是所有目标用户价值的集合: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 * 覆盖的用户量
    可得出两个结论:
    1.在市场环境中看
    产品价值=(新体验 - 旧体验)- 迁移成本
    2.在平台视角看
    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 * 覆盖的用户量

用户体验式使用产品的主观感受
定义:就是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时的主管感受。
特点:
1.用户体验的主体是用户;
2.用户体验是在使用时产生的;
3.用户体验是主观感受。

用户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所变化
狭义上的用户体验,是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用户体验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人机交互,还包括在整个产品呈现过程中的所有用户感知。

第六章 基于用户需求而判断出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是用户主观感受
与经济学里的概念一致:不存在人,就不存在价值;价值是人判断出的使用价值。

用户价值受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的影响

用户价值的应用
判断能否实现用户价值,就是要看用户背后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用户的问题有没有解决。
产品价值未必是用户价值。

第七章 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实现的产品价值

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怎么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产品价值=(新体验 - 旧体验)- 迁移成本

  • Windows 10的新旧体验差,哪怕是一个正值,也是非常小的。再看迁移成本,众所周知,升级操作系统,不管是在电脑,还是在手机上,都需要很长的加载时间,且存在不小的风险,算下来迁移成本并不小。于是我们用一个很小的正值减去一个很大的迁移成本的值,得到的产品价值也许就是负值了。这是不少用户选择不升级的原因。

  • 微信的更新非常节制,且经常会有比较大的改动。
    微信的迁移成本跟操作系统的就不一样了,点击一下,网速够好的话几分钟就升级成功了,更不用说许多人会开启自动更新,后台就自动完成了,跟操作系统升级的成本全然不同,于是迁移成本是个小数字。所以微信新版本对于旧版本的产品价值,就是个不小的正值,大家都会在新版本发布后陆续升级成新版本。

  • 总的来说,想要达到一个好的产品效果,需要得到一个正值才有意义。

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 * 覆盖的用户量
一个产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价值,还取决于到底有多少用户是这么想的。

在短期效果与长期价值之间做权衡

  • 比如打折、优惠活动都为了实现短期效果;
  • 那么,公司的执行者都要为具体的业务目标负责,不追求短期效果,组织压根儿就无法高效运作,那该怎么权衡呢?
    分为法治人治两个方向:
    在法治上,要确立长期用户价值的关注指标,不能单纯追求GMV(成交总额)、订单量这样的指标,还要看用户满意度、留存率这样的指标,这是基础;
    在人治上,还要提高大家的意识,知道自己所做的产品,究竟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做破坏核心价值的事情,以及当遭遇有价值破坏的案例时,及时同步给所有相关。

第八章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用户体验存在四个维度

  • 可用性是用户价值的核心
    可用性指的是让用户达成预期目的,通常也是核心用户的体验。
    映射到产品价值的第一个公式中,可用性差的产品,体验一定是为零,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 易用性是用户达成目标的成本
    易用性不会影响用户达成目标,只影响用户达成目的的成本和对成本的感受。
    建议:建设易用性的方法,是梳理产品整体体验的用户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的核心要素有以下三点:
  • 第一点强调的就是必须包含所有触点,除了前文提到的,要包括线下的流程,还要关注产品之外涉及产品的触点。
  • 第二点十分关键,与零散的体验点的总结不同的是,体验地图要求所有触点之间都要有关联,也要求标记清楚每个触点与其他触点的状态变化。这背后代表的是用户的连贯体验。
  • 第三点指的是,我们不仅要了解用户的触点,还要回到本质:用户到底怎么想,用户对触点的感受是怎样的。把触点的问题严重程度标记出来,才能够横向对比,确定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到底哪个关键节点影响了用户的易用性。

稳定性在复杂场景中有更高的要求

  • 面对稳定性,我们要解决以下两点:
  • 我们要考虑的体验层次,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实际上应该是:

超出预期体验并非用户体验的必要组成
超预期体验有两种定义:
如果说的是第一种定义,其实逻辑是没问题的,也就是产品价值第一个公式里所述的新旧体验差。旧的体验是用户已经习惯了的预期,新的体验如果有体验差,在用户主观体验上的描述就是“超预期”。
大多数被误读的情况,都是认为要做超预期体验就是始终提供超过预期的体验。第二种定义下的超预期会有两个害处:
● 让人过于关注超预期体验,而不区分可用性和易用性;
● 破坏用户体验的稳定性。

什么是超预期体验呢?
这个模棱两可的词既可以形容可用性,也可以形容易用性,只要比用户原来使用的体验好,就可以叫作超预期。
比如:做坚果品牌的,在快递包装盒里赠送湿巾和开壳器会让用户有超预期体验,在预算不太够的情况下,我们决定间歇性地给用户提供赠品。

在用户体验上,总结来说就是以下4个原则:

第三部分 产品落地

产品落地包含三个核心思维

  • 描述工作进展
  • 供给侧的经验和逻辑
  • 迭代思维
    有了基本的供给侧逻辑,才能谈具体如何做产品。产品在落地阶段后,最关键的就是迭代思维。认知用户和做用户价值判断,认知行业和做供给侧逻辑判断,是先决条件,但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没有人能提前准确预测,这中间的不确定性,就要靠迭代思维来弥补。

第九章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用户定义为狭义上的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那供给侧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 单向提供功能和服务的产品,供给侧就是如何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团队及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品牌产品;
  • 多方撮合的平台型产品,供给侧就不仅包括平台本身所需的团队和资源,还包括撮合的非狭义用户之外的用户,比如商家或者服务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平台类产品。
    这两种供给方法有本质的区别,供给逻辑和产品落地方法也有极大的差别。

独立品牌产品常见的有:

  • 百度搜索,提供搜索服务;
  • 微信,提供通信功能;
  • 腾讯视频、爱奇艺,提供视频娱乐服务。
    平台类的产品常见的有:
  • 淘宝、天猫,撮合商家和消费者;
  • 微信公众平台,撮合公众号作者和读者;
  • 滴滴出行,撮合司机和乘客;
  • 美团外卖,撮合商家、外卖骑手和消费者。

独立品牌产品和平台类产品的供给侧逻辑的差别,简单来说,独立品牌更关注自己完成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而平台类产品更关注的是赋能给B端供给侧的用户,让他们具备足够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

供给侧画像是认知供给侧的起点

  • 跟用户画像类似,我们也需要一套供给侧的画像描述,而且这个描述应该是由用户画像、用户价值作为先决条件的,即我们需要获取什么样的用户,需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再考量什么样的供给侧能够完成这样的逻辑,最终获取对应的供给侧角色和资源。
  • 当决定供给侧画像策略时,我们还是要从需求出发去分析供给,而不是相反。

栗子:

  • 这是一个简化版的外卖平台的供给侧逻辑示意图。从上方微观视角看,用户的每个订单都存在一些流程,包括要保障点餐时的餐品多样性、送达的准时率和服务质量,以及整体点餐下单流程的体验;从下方宏观视角看,是前文提到的用户的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用户的心智不同,需要差异化的维护手段。中间不在普通用户视野之内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供给侧逻辑,这对于外界通常是黑盒,加粗字体就是我们要有的供给侧角色,不仅仅包括骑手,还有产品、技术、运营、商务拓展、市场等人员,他们分别应该为用户哪个阶段的哪类体验负责,就决定了他们的角色定位和画像是什么样的。

  • 供给侧画像回答的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用户价值,需要什么条件,要做什么才能实现它?

用供给侧场景来检验供给侧真实程度

  • 就像用户场景可以帮我们检验用户需求的真实程度一样,供给侧场景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供给侧是否存在真实场景下的逻辑疏漏。

  • 我们在设计产品时,通常相对容易假设用户的需求满足流程,毕竟这样的场景我们足够熟悉,但很难假设供给侧的供给流程,尤其在不熟悉互联网企业及行业领域的运作方式时。这就要求我们还是要具备足够的行业经验,才能判断真实场景。

  • 供给侧的场景的要求是把上一节里提到的供给侧角色所在的黑盒里的所有角色、资源的流转过程完全梳理清楚,不要存在模棱两可和不确定的节点。这种不确定的节点在未来具体推进中势必会变成真实的灾难。

供给侧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

  • 模式创新通常源于新要素进入市场,能够依赖新要素对旧模式进行改造,从而从成本和体验上达成俱佳结果的方式。
    互联网史上几次核心要素进来都带来了模式创新的知名产品

  • 在互联网核心要素比较稳定的阶段,技术创新才是比较常见的创业形态。这个技术未必指的只是工程代码那样的技术,也包括算法技术、硬件技术,甚至辅佐运营市场的技术、项目管理的技术等。

  • 总之,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能力,让供给侧有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运作方式,都是可以做技术创新探索的。
    两类商业模式:流量与交易

  • 商业价值从最粗略的角度分,只有两类,一类叫作流量模式,另一类叫作交易模式。

  • 前者是传统的纯线上互联网产品常见的模式,百度搜索、今日头条这样的信息获取工具,或者陌陌、QQ这样的免费社交产品,就是典型的流量商业模式产品。

  • 后者则更像是基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改造带来的模式,比如消费品行业的淘宝和京东,出行行业的滴滴出行,餐饮行业的美团和饿了么,都是交易商业模式。

第十章 以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迭代思维的运转逻辑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循环往复。

  • 第一,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在体验差最大化的核心指导思想下,我们可以找到最重要的体验差是什么以及该做什么。如果是一个从0到1的产品,那需要判断产品核心价值和用户核心体验(可用性),比如一些生活服务类产品,就是服务本身能够完成闭环,外卖平台可以订到外卖,出行平台可以打到车。如果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那要判断接下来要关注的最重要的用户体验优化方向,比如相对成熟的美团外卖或滴滴出行,就会更关注减少异常场景的发生,尽量减少送餐超时和接驾太远等情况。

  • 第二,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用最低成本去试验我们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问题,比如让用户可以订到外卖,未必需要功能完善的App,哪怕大部分环节都需要人工才可以先让业务运转起来。比如要优化一个派单算法,提升送餐准时送达率,也可以先小范围做一轮试验,看看结果如何。

  • 第三,观察结果,识别正误。近几年大火的数据分析师岗位的职责就是帮助我们清晰地认知所有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他们可不是只负责统计订单量、用户数量),有科学的分析和对用户的正确感知,我们就能知道所做的最小成本尝试是否奏效,以及不奏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第四,坚持对的,放弃错的。了解到结果之后,接下来就是快速迭代,把正确的坚持下去,把有问题的那些错误判断、错误方案都摒弃掉。

  • 这四个步骤循环往复,构成了迭代思维的核心逻辑。

新体验要做最小成本尝试

最小成本尝试是为了验证新体验的方案和我们的判断是否奏效,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点:

  • 不能过于简陋和变形,导致无法验证判断的正误;
  • 在这个基础上,成本最小化完成尝试的方案;
  • 尝试前要确定预期和判断标准。

第一点极为重要,有不少人听说了MVP(最简可行产品)的概念,就为了MVP而MVP,做出的产品其实离原本想实现的用户价值差别很大,最终结果不好,但这也很难证明是对用户价值的判断有问题。

哎~~~~~~~
MVP不再是most valuable player(王者中最有价值游戏者),而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

有了MVP的判断后,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了。对于创业公司和从0到1的产品,无须多说,投放到目标市场就可以了,以某些营销策略让用户先能够使用产品。更常见一些的是大公司的试验方法,通常有:

  • 灰度(或称小流量)试验;
  • A/B试验。

灰度试验是选定一部分特殊目标用户,或者随机选定一部分用户,先行试验。这其实也是从可控性方面成本最低的方法,目标通常是查看有效性和有哪些异常问题需要解决。在比较大的公司和平台,会有健全的灰度试验工具和方法论,用以检验每一个上线的功能和策略的有效性,也会监控它们是否引起严重的问题。在较小的公司,则需要技术人员手工实现了。

A/B试验其实是灰度试验的进阶,即同时投放到市场中两套拿不准的方案,看哪个方案效果更好、问题更少。

确定试验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期和判断标准,否则所谓的“迭代思维”就会流于形式。

用数据观察结果,做分析识别正误
我们在迭代过程中,需要观察的结果大致有两种: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在判断结果时的原则是,如果有明确的行为数据,首要考虑的还是行为数据,毕竟数据是相对客观的呈现,且能够量化。

线上的批量调研形式更适合定量,而线下的集中式访谈更适合定性。

分析正误的基础:数据思维

数据分析界的前辈宋世君老师总结过自己的“数据分析十条”:

从这十个法则里,1、6、7、8、9、10都是在表述“数据分析产生的价值应当是洞察”这个道理。

还有关于统计误用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5%B 1%E8%A8%88%E8%AA%A4%E7%94%A8。

“数据分析十条”里的2、3、4,描述的是科学精神。

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确保我们在迭代中真的能够“放弃错的”,有以下几件事可以做。

  • 第一,确保在预期时,就设置清晰的退出机制。
  • 第二,塑造无压力的试错环境。
  • 第三,由第三方来做中立的判断。

第十一章 借鉴科学思维,建立深度认知决策

为什么要有科学思维

  • 一个产品决策者研究用户、产品、行业,与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和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而负责大规模用户的产品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就是在这个巨大的试验场上做实验的社会科学家:他们有自洽的方法论体系,以及快速学习这些用户和这个行业的能力。
  • 好的用户专家和产品专家,要能够洞察用户和产品,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背后的用户价值和他们的行为模式,看到如何搭建产品模型,怎样创造价值等。这需要深度认知和决策能力,而不是依靠使用工具和对既有方法论的熟悉程度。
  • 优秀的决策者是有自己的学习路径的,在用户和产品领域,通常只有普适的“道”,而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术”。

尊重客观规律
不管是雷军所说的“顺势而为”,还是王兴说的“不是我们改变市场,是市场改变我们”,都是在强调要关注市场和用户的客观规律。

明察约束条件

  • 科学研究通常会为了简化问题,将现实情况简化为模型化的描述。
  • 本书几乎所有内容,都要考虑约束条件:用户画像,用户场景,用户心智,异常体验,供给逻辑,认知偏误等,都在影响最终产品的结果。

抽象有效方法论
要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针对自己的用户、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产品,做自己的分析,这样更有价值。

具备批判思维和可证伪精神

  • 要有自己的方法论,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具备批判思维,否则自己一旦初步确立下的方法论大厦,不容任何人包括自己修补改动,就完全没有价值了。这样的方法论大厦,通常只存在于宗教经典里。
  • 批判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迭代,实际上是迭代思维的基础。没有批判思维,就绝不可能做好迭代,因为不否认自己,不进化自己的结果就是:好的坚持,坏的也坚持。
  • 与批评思维相对应的,则是可证伪精神。科学的最伟大之处,也是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就是可证伪性。任何科学理论原则上其实都只是假设,每条科学理论被总结出后,就等待着被证伪。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作为产品决策者必须具备的:我们的每个产品决策、对用户的认知判断,都应该是可被证伪的。

<-----------------------------------------------------完--------------------------------------------------------->

鸡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产品的思维去观察周边事物。更何况,人也是一种产品,把自己看做一个产品去运营。

每个产品人的底层能力---产品思维相关推荐

  1. 产品人的三个层次——老吴说产品

    作者:老吴      写于:2016-02-29    产品讲学堂QQ群:541891497 看了产品大牛周宏桥的文章,严重认同他对产品各阶段的划分标准,只是划分的角度,更适合产品经理人的自身能力,现 ...

  2. 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转行做产品经理?

    相信每一个有意向转行的同学都看了不少成功故事,诸如"6个月从月薪3k到13k". 毕竟鸡汤喝多了有毒,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有意转行,我希望首先,你能理智看待转行这件事情--你是 ...

  3. 12招,让你成为「耐撕」的产品人

    作者简介 产品二师兄,曾就职于携程,网易. 本文就以下两个部分和大家聊聊PM每天都会经历的话题. 产品经理为何会撕逼 产品经理如何撕逼 产品经理为何撕逼 首先,面对这样的问题,用了次级分析的方法,网上 ...

  4. 送给瓶颈期的产品人—-突破你瓶颈的建议

    你遇到过作为产品人的瓶颈期吗?今天我们来谈谈产品人的瓶颈期. 任何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自己不去改变,都会遇到瓶颈,只有真正投身进去,感受到这个岗位的工作状态,才能对后续发展有所体会. 该怎么分析自 ...

  5. 【产品经理求职攻略】10年产品人经验分享

    关于我:鹅厂10年产品,5年产品及团队管理经验.专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产品经理领域. 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10年,接触过的求职者不能说有1000+,也得有500+,虽然环境在变,行业在变,人才在变 ...

  6. 产品经理如何通过拆产品,持续提升产品能力?附案例

    产品经理要持续提升产品能力,必须进行高密度的思考.决策和实践,不断重复这个循环. 但有时需求并不多,项目也不是特别急,没有太多实践的机会,这时,最好的提升方式就是练习,通过拆解直接竞品或其他产品,去学 ...

  7. 【总结整理】写给非技术产品经理的技术能力要求----摘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写给非技术产品经理的技术能力要求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订阅专栏 产品经理和运营人的学习社区 2018-10-23 2.4万 159 73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经验运营总监亲授,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 ...

  8. 《幕后产品:打造突破式产品思维》读书笔记

    第1章 产品经理的四个素质 第一节 创业 第二节 求知 第三节 联想 第四节 善断 第2章 如何全面深入地了解用户 第1节 亲力亲为地研究用户 第2节 用户研究的旧瓶装新酒 第3节 快速划分用户群 第 ...

  9. 产品读书《幕后产品:打造突破式产品思维》

    <幕后产品>是前网易云音乐副总裁王诗沐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产品实战经验所著.记录了诗沐老师多年的产品心路历程,就像翻开云音乐的评论一样,或感同身受,或遐想翩翩,或豁然开朗.对于云音乐的用户研 ...

最新文章

  1. python-1day
  2. 不需要密码的windows计划任务设置
  3. 核心Java面试答案不正确
  4. JavaScript中带有示例的Math.PI属性
  5. java中的设计模式
  6. 一步一步搭建vue项目
  7. 【进阶版】 机器学习之聚类算法原理详解+案例解说(14)
  8. 计算机视觉算法 面试必备知识点(2022)
  9. xml文件中SQL语句的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转义问题
  10. Word背景变成豆绿色怎么恢复?
  11. OCR手写数字识别什么软件好用?介绍一种
  12. cm-14.1 Android系统启动过程分析(8)-应用程序进程启动过程
  13. 说说wps jsa的ListBox控件的数组写入方法
  14. 李宏毅——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15. 且看一个IT女孩的求职之路
  16. 计算一个有向图中出度为零和入度为零的顶点个数
  17. 物联网浪潮之下,前端工程师如何迎刃而上?
  18. 微信授权-获取微信授权后用户信息
  19. 滴滴客服解决方案平台建设实践
  20. Microsoft Word 教程:如何在 Word 中插入艺术字?

热门文章

  1. jquery+video 鼠标滑动标签切换video中的视频资源,暂停未播放视频
  2. 数据科学20个最好的Python库(有福利哦)
  3. TMS FNC组件crack,TMS FNC跨平台的图形组件
  4. django 使用 bootstrap
  5. 为什么禁用zeroconf_什么是Zeroconf?
  6. LOCUST性能测试3(高并发、参数关联、集合点)
  7. AI 写的高考作文,你打几分?
  8. threejs -- 文本制成精灵贴图(弹幕效果)
  9. MathType MTEF 数据分析
  10. 代码编译后,位于resource 下word或者excel文件的编译后不能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