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exandra Gedrose
来源:Cracked.com

  心理家认为,当你触及他人思想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肯定你将会发现些什么。多年以来,就这一课题的大量心理实验已经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请注意,我们所要讨论的对象并不是那些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正是您。以下这些实验的结果将不言自明:


实验五、阿希的从众实验(1953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验证从众效应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可令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为之沮丧不已。
  受试者们被告知,他们将与另一部分人一同参与某项视力测试,随后将出示一些图片,并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显见的问题。这个测试的陷阱在于,除受试者本人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实验合作者共同进行这一测试,他们将按照要求给出显然错误的答案。那么,在大多数人都犯了再明白不过的弱智错误时,受试者会与其他人给出不同的结果么?

  实验结果:受试者们要求回答的“难题”可参考下图所示

   他们所需做的仅是指出右侧中的哪一条线段与左侧的线段等长。你看,阿什所提的问题远未达到什么设计下一代空间站的那种难度。说实在话,一个能在这种类似 线段长度的问题上答错的人,除非是你当天早上服用了两个剂量的迷幻药,还把它擦在了眼球上(当然这将会引发其他更为可怕的“试验”,我们略过不谈)。
  然而遗憾的是,当看到参与测试的其他三个人给出错误的回答时,32%的受试者也给出同样错误的答案,即使线段长度的差别达到几个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谚语无疑得到了验证。
  [点此观看本实验的视频剪辑]

  结果分析:试 想一下,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显而易见的时候,这个32%的比例将会上升到多少。即使我们没听懂一个笑话,我们也更愿意跟着大多数人一起笑 起来;当我们发现自己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时,我们更倾向于怀疑自己的观点。小学时我们所经历过的同龄人的竞争压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类的鼓励,仿佛都不 知所踪。
  “嗯,我应该是一个叛经离道的独行者,这样挺好。”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总是这样说。当然,也同样是我们当中的每个人,下一步的举动就是观察其他“独行者”所做的事……
  ……然后,确保自己与他们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违背。


实验四、好撒马利亚人实验(1973)

  实验步骤:如 果你没有听过“好撒马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这一《圣经》故事,在此可以简要介绍如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过路 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因此,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C·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对宗教信仰在助人行为上的影响进行测试。
  他们的受试者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
  作为额外的变量参照,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内到达布道的地点,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会显得匆忙。
  同时,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瘫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帮助。我们可能会认为达利与巴特森仅是就一些助人的随机现象作测试,但研究资料表明这位可怜的路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并且表现得十分逼真。

  实验结果: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们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
  事实上,假如时间紧迫,仅有10%的学生会停下来提供援助,即使他们即将布道的话题是停下来给予援助是多么地重要。然而平心而论,如果你在课上迟到了,教授会相信“路上我不得不停下来帮助一个受伤的旅客”的借口么?很可能不会,除非你能出示那个人沾满鲜血的衬衫作为证据。

  结果分析:正如我们喜欢开玩笑时所说的那样,一个反同性恋的男议员可能被发现与一名男子共浴爱河,呼吁环保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可能拥有一所能耗不菲的宅第……
  ……而事实上,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与政客一样伪善。毕竟,与面对一个浑身散发恶臭甚至淌着鲜血的流浪汉相比,面对一众听者高谈阔论应该帮助陌生人显然更加容易。因此,即使指出他们的虚伪也是一种虚伪。
  假如你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仅限于伪善的神学院学生,那么请看看新闻。还记得数年前,照相机拍下至少12辆车拒绝搭载躺在路边的受伤女子那一幕么?
  也正如这些学生那样,他们总会有感到迫不得已的地方。司机或许还感到庆幸,因为自己仅仅是拐个弯路过她,而不是像车祸惨剧中那样压扁她。


实验三、旁观者冷漠实验(1968)

  实验步骤:在1964年的一起女子谋杀事件中,新闻报道称,有38个人亲眼目睹或者听见案件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纳(Bibb Latane)希望通过研究验证,当人处于群体环境中时,是否就不愿意施以援手。
  这两位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了试验。他们告诉受试者,鉴于会谈可能涉及极其私人化的内容(诸如讨论生殖器的大小之类的话题),因此每个人将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仅使用对讲机来相互沟通。
  在会谈中,一名参与人员将假装突然病发,当然这可被其他受试者所听见。我们并不完全确定此通话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对方发病,但我们确保诸如“噢我的癫痫发作了”之类的话将被受试者听到。

  实验结果:当 受试者认为除发病者外,他们是参与讨论的唯一一人,85%的人会在对方假装病发时自告奋勇地离开房间去寻求帮助。与另一个人进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会谈(再 次强调,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问题)已属十分不易,相比之下,假如在剩下的时间里被迫一个人自言自语仅仅是可悲而已。但不管怎样,有85%的人愿意帮 助;这一结果还不错,不是么?
  但 实验还没有结束。当实验环境发生转变,受试者认为还有另外四个人参与讨论时,只有31%的人在对方发病后寻求帮助,剩下的受试者猜测会有其他什么人去照顾 此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多多益善”这种词汇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多多益死”(人愈多的情况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于发病)。

  结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紧急情况下,假如你是当事人身边的唯一一个人,你参与援助的动力将大大增加,你将感觉到对此事具有100%的责任。然而,当你仅是10个人中的一个时,你将只感到10%的责任;问题在于,其他每个人也只感到10%的责任。
  这便给我们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释。假如受伤的女子躺在荒无人烟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视若无睹的司机可能更愿意停下来帮忙。题外话,当然他们也可能更愿意弃之不顾,因为他们知道无人在旁监督(这与本实验的受试者不同,因为至少受试者知道有人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举止)。
  又或许,这个问题也可被归结于我们能为自己找到借口的合理性。我们会说,“显然,这条道上总会有人路过去救她的”。抑或,“显然,保护环境总会有人去做些什么的”或者“显然,鲨鱼总会饱的,所以到某个程度就不会吃他的”。我们只是需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一丁点的借口而已。


实验二、斯坦福监狱(1973年)

  实验步骤: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希望研究监狱生活如何影响其中的警察与囚犯。这听起来够愚蠢的;问题在于,那会有什么问题吗?
  津 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拟监狱。仅通过报纸广告而来的志愿者均通过了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测试,这些测试在筛选监狱实验的受试者中是 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受试者都是男性的大学生,被随机分布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自己任命自己为监狱总监。此模拟 监狱的实验仅仅持续了两周。
  是的,关于这一点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实验结果:每个受试者都花费了一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并开始变得疯狂。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这个人为设立的监狱里发起了暴乱,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们。看到这一情形,狱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开火(事实上使用灭火器替代)的绝佳借口,嘿,见鬼的为什么不这么干?
  至此开始,斯坦福监狱已经真的见鬼了,在这一地狱里日复一日地上演暴乱。一些狱警开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并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为特权(常常被剥夺的特权)相威胁。他们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训练,并用双手去清洁马桶。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囚犯”被告知他们有机会被假释、但假释申请又被驳回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要求终止这见鬼的实验。请记住,他们绝对没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监禁,这仅仅是一个角色扮演的实验。这意味着,他们将继续赤身裸体地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头上套着袋子。
  有 50名以上的非实验人员参与观察和关注这一监狱,然而道德的审判却从未遭到质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里丝蒂娜·马丝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强烈抗议。仅在此后6天,津巴多便终止了这一实验(几位“狱警”对此表示失望)。如果你想要称赞巴丝拉是这一见鬼实验中唯一一位理智 的人的话,那么你还应该知道的是,后来她便嫁给了策划这一实验的津巴多。

  结果分析:这一结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预谋造反,扮演狱警的角色则开始变得具有暴力倾向。难道说是因为扮演被暴动折磨的狱警们都是混账,不问情由地把人随意摆布吗?科学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换,你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正 如它所验证的那样,这通常是出于对方反击的恐惧使得我们对我们的人类同胞百般折磨。当我们比某些人拥有绝对权力或来自上级的空头支票时,阿布格莱布监狱 (译者注:虐俘丑闻,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叠成金字塔状)光突突的“金字塔”都会恪遵。呵呵,假如这是在一伙越战时期的嬉皮士大学生,那么这绝对会见 鬼地发生在你的身上。


实验一、米尔格伦实验(1961年)

  实验步骤:当屠杀犹太人的纳粹追随者在纽伦堡审判中遭到起诉时,许多被告的辩护似乎围绕着“我不是真正的凶手”这样的论点,认为“事实上,我只是单纯服从命令”。因此,耶鲁大学的心理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希望就受试者对权威人物下达命令的服从意愿进行测试。或许你会以为,他只是向受试者询问?噢,那可不行;那还不够残忍。
  与你所想象的不同,在米尔格伦所组织的实验中,受试者被告知将扮演“老师”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给隔壁房间的另一名受试者进行记忆力测试。事实上“另一名受试者”是由实验人员假冒的,这一切只是米尔格伦布置的一场局。
  受试者还被告知,只要对方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他将按下一个按钮,控制器将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此外,一名身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将在旁边作指导和监督(必须指出的是,并没有真正的电击发生,当然受试者并不知道这一情况)。
  受试者相信,电击以45伏特开始,一旦作答错误,电压值将随之提升。受试者每次按下按钮,“学生”将在隔壁房间发出尖叫声,请求受试者停止测试。
  那么,你可以预测一下实验将如何进行下去么?

  实验结果:在实验进行到某一程度(如电击330伏特)时,许多受试者表示开始感到不舒服,并质疑是否继续实验。然而,穿实验室工作服的工作员对每一次的暂停请求都鼓励他们继续。在得到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保证后,大多数的受试者都选择了继续,提升电击电压,给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电击。一些受试者则在听到“学生”的尖叫声后紧张得笑了出来;因为当电流传向另一个人的躯体却无能为力时,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药。
  最终,隔壁的“学生”会开始痛苦地敲打墙壁,恳求检查自己的心脏状况。在电击继续提升后,来自“学生”房间的声音将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经死去或者失去知觉。假如你必须给出猜测,此后有多大比例的受试者将会继续给予电击呢?
  5%?10%?
  在“学生”可能已经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况下,约61%至66%的受试者选择继续实验,直到电击达到最大电压450伏特。重复的实验研究表明了同一的结果:只要实验室里的那名工作人员认为没有问题,受试者将无意识地对一个无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数受试者在电击达到300伏特之前都不会提出质疑或反对,0%的受试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实验(请注意,在某些情况下100伏特的电压就足以使人丧命)。

  结果分析:你可能更乐于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思想的捍卫者,但是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在于“那个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坚持,这是源于身后的“那个人”总会令你坚持那些想法,即使那只是一个身穿实验室工作服的人——试想假如他身穿着制服或者佩戴着徽章将会如何。
  查尔斯·谢里丹(Charles Sheridan)和理查德·金(Richard King)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实验,但对受试者的要求变为,一旦某只幼犬做出不当举止即给予电击。与米尔格伦实验不同的是,这种电击是真实的。实验结果表明,26名受试者中有20位达到了最高电压值。
  几乎高达80%。请想象一下,当你漫步在购物中心时——你周围有80%的人都愿意对一只小狗施以极端酷刑,只要一个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的人要求他们这样做。

揭露人性丑恶的五大心理实验相关推荐

  1. 心理实验应用计算机的优缺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发展心理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研究方法表现出许多新特点.这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思路的生态化: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 ...

  2. 浅谈人性 - 讲讲人性丑恶的一面

    1:当Google离开大陆时,我们大家都希望他能走呢?还是留下呢? 我们更可能想看的是他的笑话.看他的下场:他会遇到啥麻烦?没有会想,他若能在.可以有多少就业机会.可能带来多少方便.可能带来竞争. 2 ...

  3. 同样是大逃杀类影片,《鱿鱼游戏》凭什么能火遍全球?

    CDA数据分析师 出品 作者:Mika 数据:Mika 曹鑫 456人最终剩一人,每淘汰一人奖金增加一亿,给你这样的游戏,你参加不参加? 这就是风靡全球的Netflix原创韩剧<鱿鱼游戏> ...

  4. 计算机语言由低到高就被分为了什么阶段,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认知心理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

  5. 活动运营中如何准确把握用户心理

    在做活动运营或营销活动时,我们都知道吸引新用户.促进老用户活跃以及提高品牌的曝光度是最终目的.那么怎么做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个问题其实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就能找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下面让我们来具 ...

  6. 认知科学与心理科学优质资源索引 ← 转自阳志平的个人网站

    认知科学与心理科学优质资源索引http://www.yangzhiping.com/info/resources.html 说明:过去十年,学习方式发生了什么急剧变化?这些变化能够为我们提升心智带来什 ...

  7. 巴纳姆效应心理 学对号入座 营销中惯用的营销心理学

    "巴纳姆效应"(福勒效应)的由来: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 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常常误导他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 ...

  8.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达克效应)【转】

    "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被称为"达克效应". 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做事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 ...

  9. 脑机接口系列课程(二) SSVEP介绍及相关软件的安装、实验范式的搭建

    脑机接口系列课程(二) SSVEP介绍及相关软件的安装.实验范式的搭建 导言:这是脑机接口系列课程的第二篇,也是SSVEP部分的第一节,介绍SSVEP相关知识和实验范式的搭建等,属于基础入门篇,文章靠 ...

最新文章

  1. 用Python几行代码实现简单的人脸识别,10分钟完成(附源码)
  2. VTK:Rendering之Skybox_PBR
  3. 微信小程序 rpx和px转换
  4. SAP Leonardo机器学习图片相似度打分API的测试报告
  5. kotlin能用嵌入式linux,Kotlin在项目中的应用和踩过的坑
  6. extjs中Store和grid的刷新问题
  7. Python程序控制结构
  8. 秒,在解答这个C语言题目上,我们都败了
  9. 错误: 非法的表达式开始_虽然这两个C语言宏定义很简单,但是能在程序运行前找到错误代码...
  10. android浏览器插件开发,【转】Chrome扩展开发自己的浏览器插件
  11. c++ windows 光标操作_电脑操作常用快捷键
  12. 未来智慧城市长啥样?华为云让我们到深圳看一看
  13. rtl8187L驱动在linux2.6.35上的编译
  14. 整理下Jquery中用到的英语单词 带音标
  15. MAC地址IP地址 端口
  16. Jmeter javax.swing.text.BadLocationException: Position not represented by view 解决方法
  17. BugReport:前端不能成功解析后端信息造成消息阻塞问题
  18. 如何使用 Javascript 截断/切片/修剪字符串中的最后一个字符?
  19. python画正方形的代码drawingpanel_Python shapes.Drawing方法代码示例
  20. 计算机真值、原码、反码、补码、移码

热门文章

  1. java实现取字母组成串
  2. Yeslab数据中心实验室,重量级设备UCS图片展示
  3. 榆林的经纪人偷偷告诉你windowsphone8应用
  4. 马年宝宝取名的几点技巧
  5. loadrunner Lr_类函数之 lr_think_time()
  6. 主成份分析(PCA)
  7. composer卡住了怎么办呢
  8. 3ds Max 2019: Advanced Materials 3ds Max 2019:材质高级教程 Lynda课程中文字幕
  9. 移动周刊第 196 期:初创团队的 Android 过坑之路、多年 iOS 开发经验总结
  10. NCC设置sever conf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