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经济形势动荡,美股多次熔断,美联储触发货币量化宽松,当时看到这些消息后知道对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又不了解其中原理到底是啥,决定学一些基本的经济、金融、财务知识。之前其实也有读过一些书,包括微观经济学、国富论、生活中的经济学、穷爸爸富爸爸等,但基本都是过一遍没太走心,所以决定重读一遍,系统梳理一下知识点,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至少能够像阅读科技专栏文章一样阅读财经专栏的文章,这就够了。

经济学基础知识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教会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科,不同的选择会导致的不同的结果,而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的选择,同时通过各种分析,也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没有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从小到大都能看到经济学的影子:

  • 学习成绩差,是补习数学还是补习语文
  • 手上有闲钱,是投资股票还是投资房产
  • 国家在疫情情况下应该提高税收还是降低税收
  • 今年农业大丰收,农民的收入是不是一定提高
  • ......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复盘,在以上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点:

  • 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
  • 手上现金是有限的
  • 政府赤字是有上限的,降低税收会加大政府赤字

也就是说,在选择的同时,驱使我们选择的原因是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解决人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怎么分配)的问题。

这么一说感觉有点像背包问题,经济学中的背包最优解可以理解为: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会再产生更多的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效率高的。

假设我们有n件物品,分别编号为1, 2...n。其中编号为i的物品价值为vi,它的重量为wi。为了简化问题,假定价值和重量都是整数值。现在,假设我们有一个背包,它能够承载的重量是W。现在,我们希望往包里装这些物品,使得包里装的物品价值最大化,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选择装的东西呢?问题结构如下图所示:

经济学的常见问题

类似于刚才提到的背包问题,经济学类似一门分析推理,用来论证或推导出最优解的学科,但在推导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这几个常见的错误,其实也能映射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 后此谬误

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两件事情有因果关系。例如,周期性的经济增长前,往往会出现物价上涨的现象,所以有人就推导出,通过提升物价和工资来解决经济萧条的问题。比如大萧条其实是通过战争来拉动刺激内需来解决的。生活中也常有此类问题出现

  • 其他条件不变

遇到一个经济问题后,决定通过措施A来解决这个经济问题,然后就得出通过措施A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一个经济问题往往不是数学、物理等学科,条件变量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即使如此,双缝干涉实验还是做了很多遍才整明白),经济学与不同的社会结构、历史时期都有紧密关系,因此往往没有办法能够推导A到B的关系。例如:降低税率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并降低政府赤字,这一理论往往让人难以信服,税率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收入,虽然降低税率能够刺激经济,刺激企业的投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否则每次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特别简单,降低减免税收。有人就坚持这样的观点,因为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政府通过这样的措施最后导致了财政收入增加和赤字的降低,但是忽略了同一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而同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完完全全是由减税引起的。

  • 合成谬误

A现象引起B现象,则A*2现象引起B*2现象。此类问题类似于将经济学中的问题完全当成了线性的关系,而经济学中很多模型不是线性的,特别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容犯此类错误,因为“常识”往往左右我们的思考。例如:你赚钱了,你的生活变的更好,大家都赚钱了,大家生活一起好;你的地丰收了,你赚了很多钱,大家的都丰收了,大家都能赚钱了;

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看到,为什么要通过数学或模型的方法来学习经济学,一方面是能够抽象总结找到本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过常识很容易出现问题,要始终通过分析方法来发现规律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回答这三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投入产出,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物品和劳务;产出是指经过生产活动后产生的有用的物品或劳务,投入的另一个称呼叫做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土地、劳务、资本,土地一般泛指自然资源,比如真实意义上的土地、石油、天然气等等,劳务是指人类花费的有效的精力、时间,目前社会来看劳务的重点已经放在了科技方面,及如何提高资本效率的能力;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耐用品,此处要区分资本和货币的区别(货币后面会讲到),你有一块钱,放在兜里那不是资本,划掉买饭吃了不叫资本,买了一个榔头进行生产活动,那么榔头才是资本,所以刚才提到了资本效率,其实就是生产工具的效率。

解决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那么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如何去评价,在一开始就提到了效率,效率高,则说明这三个问题解决的比较科学,效率的体现方式上文也提过:在不影响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一个经济活动不在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则说明经济活动是有效的,讲这句话总结到一个概念上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一句古语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社会的总体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了A就不能生产B,通过一张图来看A/B之前的选择可能性:

时间有限,资源也有限,吃鱼和吃熊掌总得选,从图中可以看出4类人:

1、爱吃鱼的,努力的,曲线靠上

2、爱吃熊掌的,努力的,曲线靠下

3、爱吃啥不重要,不努力的,曲线内侧

4、宅在家里的,原点

也就是说,生产能力最大化的点,一定是在曲线上的,这样可以将稀缺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如果不在曲线上,说明资源没有有效利用,这种情况生产的效率就不如第一种;如果啥都不干,那就没有任何回报。以上这几种情况,只能说明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不能说明效率谁高谁低,比如可能鱼的保质期久一点其实生产鱼多一点整体效率会高一点,甚至曲线内的不努力的人,比曲线上的生产熊掌多的人还要效率高,毕竟他的鱼都没放坏。

这样的一条用以描述投入/产出关系的曲线叫做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PPF),现实生活中肯定不是一个二维的模型,而是更复杂的模型,而且现实生活中,每个经济组织都不可能做到曲线上,毕竟失业、资源浪费等现象均有发生,所以经济组织的目标,就是如何进行科学选择,让自己的组织利益能够尽量的靠近曲线边界,同时保证所在点是最有效率的。而最终选择的落点所代表的产出,就是GDP。从这个角度看就能理解扩大GDP有什么意义,本质上还是生产更多的可用品,只是形式上用货币代表而已,那么现实社会的PPF并不简单是一个二维坐标内的曲线,可能是一个N维空间的函数,是比较复杂的一种。而决定最终落点在曲线上的哪一个点以及曲线的最大边界取决于人们的偏好技术手段,人们的偏好可以理解为通过货币选票对市场的影响,技术手段决定了如何提高投入产出。PPF曲线一方面说明了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教会了我们一种分析方法,道明了投入/产出的关系,同时通过投入和产出关系也能直接说明了效率,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为什么出了PPF。

经济组织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为何要回答这三个问题,为了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

----如何定义效率,在不减少任何一种产品生产的情况下,无法更多的产出其他产品

----通过投入/产出关系,看出投入和产出关系,同时看出投入产出边界

----在边界上的点是有效率的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从理论角度对效率的论证。

机会成本

名字是带着成本的,但本质和成本没啥关系,机会成本是指我们在作出一个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的一些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所以说机会成本本身代表的是价值,比如我选择今天梳理总结工作,那么相应放弃的就是提前编写完代码进入验证降低风险的价值,也可以是学习算法提高月底前通过考试所带来的价值,当然任意时刻都只能选择一种,机会成本可小可大。

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

市场

上一部分我们提到的PPF,经济组织在PPF上的落点是怎么样被决定的呢?我们提到了“人们的偏好”,人们的偏好就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市场概念(自由市场经济),PPF的落点,目标就是解决效率,效率就是解决经济组织三个基本问题,所以市场的意义就在于,解决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从而让组织尽可能的达到效率最大化。

辅助市场发挥作用的东西就叫做货币,人们通过市场中进行交易,而交易从原始的以物换物演变到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本质并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解决物品的交易问题。市场中不同物品的交易条件就叫做价格,较高价格抑制购买,促进生产;较低的价格促进购买,抑制生产,通过市场不同物品的价格,自动的驱使经济组织进行生产的选择,但这只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如何生产?市场也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市场的公开性,价格对任何而言都是透明的,当某个商品价格上涨时,自然会有更多人选择生产,此时就会产生竞争,而从理论上讲竞争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甚至发明生产替代品,这样市场也自然就解决了如何生产的问题,这种说法有些学院派,纯理论角度看是这样的。

为谁生产?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决定了不同要素的价格,类似于不同工种的工资,不同地段的低价,不同自然资源的价格等等,而价格就代表了使用该生产要素需要支付的货币,货币经过交换后,要素的供给方就具备了货币选票能力,也就具备了消费能力。

影响这三个问题的本质原因还是货币选票,而货币选票是在市场中体现出来的,通过不同商品的价格波动,驱使经济组织做生产的调整,以前学校教过相关经济制度的知识,提到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实文中也提到了从西方1929年大萧条过后就再无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了,也就是当时全球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做了调整,针对自由的市场经济进行了优化,优化的目的也就是要解决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可以想到的弊端有:

1、不完全竞争----垄断

2、经济活动的外溢性----环境污染

3、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货币选票没有参与或参与有延迟,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投资

4、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消费不足,导致生产活动降低,资源浪费,PPF悲剧

以上三类问题是自由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原本市场中的价格可以引导经济组织进行生产,但由于垄断的存在可能导致某种商品完完全全只能由一个组织进行生产,而该组织又不遵循经济规律而是人为的控制价格,让价格失去了在市场中引导生产的作用,这就破坏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里的破坏并不是指所有利润被一家组织占有而导致的破坏,而是说这一家组织是否能够真正保证生产的产品和整体社会“人们的偏好”刚好能够匹配,一般来说没有“看不见的手”,很难做到,所以就会产生要么产品滞销,需求不够;要么产生产品脱销,供给不足。这两种情况就是市场价格没有达到平衡,买方卖方的价格差很大,在上面提到过的“鱼和熊掌”的例子,当时说过,落点在PPF上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效率最高,而只能代表资源利用率最高,此时就能得到体现,如果社会上现在特别需要鱼,即便是落点在曲线上,如果太过偏于熊掌,那么效率也是偏低的。此外,经济活动的外溢性也是自由市场经济常见问题,最简单的,废水处理厂这一生产单位是不生产产品没有利润的,但是废水处理厂是不是就对PPF的效率提高没有帮助呢?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在市场中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环境问题是每个人的需求,但又无法具体在每个人身上体现量化出来,因此货币选票就无法到达这样的产品的,从而导致整体在PPF上效率的下降,就跟打魔兽似的,打dota的时候都愿意选英雄,没人愿意选一个科多兽给大家一起加一个战鼓光环,但是战鼓对于批量作战来说很重要。再次说到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那些货币选票有延迟、没有参与或者货币选票不足的另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具备的特征不是提高当前经济组织的效率,而是通过投入决策,扩大PPF,为以后能够获取更高效率而做的生产决策,简单来说就是基础科研组织的投入,教育的投入,省市公共交通的投入,这类的投入虽然当前的货币选票不足甚至没有,但是对于后续的PPF扩张增益很大,也是“看不见的手”所不能解决的,之前有听过一些新闻关于地铁、公交车等组织的负盈利情况,但这些组织在整个经济组织中肯定是正盈利的,只是我们和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在解决这四类问题是所采取的手段不同罢了。最后关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我理解周期性的本质是由于消费动力不足导致的,而消费动力不足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解释这个现象基于三个出发点:1、人的欲望是无穷的;2、人是懒惰的;3、人的基本需求是有限的;所以也就自然得出的为什么经济组织会周期性的产生消费不足,之前有听过日本关于年轻人不上班的新闻,包括穷爸爸富爸爸里的一个“富翁和海边钓鱼的老头各自人生目标的故事”,当今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再加上社会福利不断的提高,只要是稍微一偷懒,消费立马就会下降,结果可相知而就是经济的倒退(PPF上体现,效率的降低),人类被影响到了基本的需求或欲望无法满足,又一次会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而经济危机的体现往往就是经济组织的效率已经降低到一定程度同时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无力消费的人们希望能够投入生产活动,但生产活动组织恰巧由于消费的不足而无法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劳务、土地和资本,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危机。

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大多数时候能够解决经济组织的效率问题,而且目前仍然有一大部分人认为主要要依赖这个手段,过多的对市场、生产活动的干预会起到不好的效果,这个问题我也没太搞明白,因为身处的环境大部分生产活动都多多少少收到了干预,经验中似乎还没见过那种完整的自由市场经济产物,历史上的那些网红产品?福耀玻璃?华为?一般性消费品类似衣物?但是总觉的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程度提高,人类能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认识到的规律越来越多,“看不见的手”慢慢就都被看见了,那些看见了的部分能够去伪存真,让“看不见的手”更好的发挥作用。不同的国家经济组织分别采取了那些去伪存真的手段的?还是对着这三个来说:

1、不完全竞争----垄断,西方国家一般都有反垄断法,微软、google都吃过不少亏,微软官司比较多,没少赔钱;东方国家这方面好像没听到过什么动静,没听说过百度、腾讯、阿里被起诉,其他行业还不太了解,这个值得mark

Q1:东方国家如何解决垄断带来的问题。

2、经济活动的外溢性----环境污染,这个全球都有在做,不区分东西方,只是投入力度、标准不同而已。

3、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货币选票没有参与或参与有延迟,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投资,这个全球都有在做,不区分东西方,只是投入力度、标准不同而已。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可以mark

Q2:外部性一般通过政策+政府投资解决,所以政府会有赤字,那么东西方的政府赤字区别是啥?比如,西安和纽约的赤字分别是哪些?

4、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消费不足,导致生产活动降低,资源浪费,PPF悲剧。这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推出新的产品不断的吸引消费者(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性来调整,比如扩大问题2/3的投入刺激生产要素市场;甚至有时候通过补贴性的降低商品价格结合羊群效应刺激消费;再来个狠的通过政策性的调整刚需品的价格来刺激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消费。此处可以mark两个问题:

Q3:东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西方国家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Q4:政策性调控的目的原本是刺激经济组织恢复效率,落会PPF高效点的区间,但政策性调控带来的利好到了哪个具体的组织?

政府在经济组织的职能

我理解本质应该就是:

1、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国家整体PPF的落点效率

2、结合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PPF最大边界

一方面要就当前的形势进行选择判断,保证当前的产出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同时能够尽量的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控制消费提高投资保证后续PPF的扩张。教科书上的说法是:

1、提高效率(PPF的落点位置)

2、增进公平

3、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这三点延伸来看也是PPF,政府的经济组织职能主要部分在上面其实已经讲过了,就是要解决“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人类社会所有活动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那么确实就以上3点比较重要,但在面对道德层面时,PPF也得做适当的妥协,比如公益活动、失业救济金、突发意外的保险(这次新冠)、企业在国际领域遭遇危机等等,这些活动从利益角度来讲,是不会有个体去做的,但社会整体是需要有人来完成这些事情的。

供给&需求基本原理

需求/供给和价格的关系

这一章内容看起来逻辑性很简单,但是仔细想有点绕绕的,甚至有点触犯了“其他条件不变”的谬误,个人理解主要是学习一个经济学中的最基本的方法。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是研究供给/需求价格的关系,表现是

1、东西便宜了,需求就会变大;东西贵了,需求就会变少;

2、东西便宜了,供给就会变少;东西贵了,供给就会变大;

所以在思考的时候,不要把供给/需求放在一起考虑,而是要分别把供给和价格、需求和价格放在一起考虑。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体现出来的是二者表现的结果关系,而不是二者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普适性原理来解读两者的关系为何是这样(下面的解读1),但是我们不能去讲,因为价格降低了,所以需求变多了(你一直降价大米,但不代表大米的需求真的会一直变多,后面会讨论到关于价格弹性的问题)所以这里的两种关系表,只是我们尝试去解释现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给出因果关系。

首先解读1:

一个商品价格变低,那么相比于他的替代品来说就便宜了,消费者往往就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因此需求就会变大,这个是替代效应;如果商品价格降低,那么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对个体来说会让其购买力增强,因此相较于其他产品,往往会购买降价的产品,这个叫收入效应,通过这两个效应,解释需求/价格之间最终的表现结果。那么我们单独去研究需求这个变量,什么会导致需求产生变化呢?

1、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有钱了就会乱花。

2、市场规模,人口数量大的地方需求就会大于人口少的地方

3、可替代品的价格变化

4、消费者的偏好心理(产品特征或产品的壁垒)

如果在某个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上面4中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导致一种现象:需求曲线平移,需求曲线的平移表现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发生了变化,如下是一个需求变大的例子(比如发生了因素1,同样价格的商品,消费者购买变多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需求量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其他一切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发生了变化,比如某个商品突然自己没事干就要降价了,那需求量就变大,需求曲线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意思是价格和需求的表现结果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需求量本身发生了变化,如下是一个需求量变大的例子:

所以在看这两张图是,要明白:

1、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量变化是两码事,一个是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另一个是其他不变就价格变了

2、任意时刻任意一个商品具备两个状态,一个状态是该商品当前需求曲线状态,另一个状态是该商品在当前曲线的哪个点上

然后解读2:

解读2的时候就要把1忘掉,不要考虑需求的问题,而是单纯的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以及表现结果。

供给和价格的关系是正比,一般通俗理解可能会是:价格高了,利润空间大了,大家都愿意去生产这个商品;或者可以理解为市场会让通过价格让供需平衡,那如果价格变高,自然说明了货币选票产生了作用,所以供给自然要相应的提高来达到新的供需平衡;我觉得也可以这么理解,不过读书的话还是先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就一条,当随着供给不断增大,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会非线性(导数大于一)的方式增长,所以价格会不断变高。这个倒确实是一个基本原理,原先每亩地1000斤,想提升500斤还行,不过要1500斤倒1800斤的成本和难度就大的多了,因此价格也会指数级的增长(后面会讲到边际效益递减)。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去描述供给和价格最终的表现结果,而不是想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那么影响到单个变量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能力,相同成本下的牛逼技术就能带来更多的产出

2、投入品价格,原料的价格

3、政府政策,比如对某个商品的关税增加还是减少

4、可替代产品的价格

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两种图形,一种是上面这4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的供给曲线移动;另一种是价格变化产生的供给/价格点在曲线上的移动(供给量变化)

前面已经对需求/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供给这部分就不做赘述了。

供给&需求基本原理

是时候将供给、需求、价格三个变量放在一起了,上面我们分别单独研究了两个变量和价格的关系,那么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或者换一种说法,在某个一瞬时时刻,是可以将两类曲线合并为一个的,如下:

图中的市场出清价格是一个理想状态的价格,前面提到,一个商品的需求、供给曲线本身是客观存在,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市场环境所决定的,而市场的目的也是通过市场出清价格来实现商品的交易,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但是实际的市场活动中,市场出清价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市场对价格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三种状态:

A: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格,此时就会存在供给过剩,实际用不了那么多,存在浪费

B:供给平衡,出现市场出清价格

C:价格低于市场出清价格,此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效率不足

所以市场对供给、需求的调整,也是在A/C之间来回震荡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延时性。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经济学基础,经济中的市场和政府,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相关推荐

  1. 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 学习笔记: 经济学原理 preface 学习经济学的一些知识. content 经济学简介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不能赚钱的, 但是能让你理解政府的决定, 公司的决定, 社会的决 ...

  2.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2)供给和需求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2)供给和需求的应用 本章的目的 价格的弹性 价格的弹性对市场的指导意义 弹性与收益关系 丰收悖论和农业经济学 增加的税收去哪儿了 本章的目的 前面部分讲到了经济组织中的基本概念, ...

  3. 【《Redis深度历险》读书笔记(1)】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Redis 5种基础数据结构

    [时间]2021.11.16 [题目][<Redis深度历险>读书笔记(1)]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 --Redis 基础数据结构 本栏目是<Redis深度历险:核心原理和应用实践&g ...

  4. 读书笔记——魔鬼经济学

    读书笔记_2020.10.02.note※ 书名 BOOK TITLE 魔鬼经济学 基本信息 BASICS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 出版社: 阅读进度: 阅读心得 LEARNINGS 提问题更重要:为什 ...

  5. c++矩阵转置_lt;读书笔记4gt; 稀疏矩阵基础算法

    本篇为稀疏矩阵求解算法经典论著<Direct Methods for Sparse Linear System>的<读书笔记 4> Chapter 2 Basic algori ...

  6. 【读书笔记】Java基础学习之目录

    前述 :本人目前正在学习java,开发Android应用,因此重新来把java学习一遍. 本文所有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不断的将资料整合,就当作是读书笔记吧! 本文作为目录页,将不 ...

  7. 《推荐系统实战》读书笔记——在隐式反馈系统中如何给商品打分

    之前看过的一本<pratical recommender systems>的读书笔记,这本书讲了很多网上看不到的,很实际的工程方面的考虑,规则为主,算法为辅.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是高大上的排 ...

  8. 【读书笔记】语言基础- Lua语言入门(一)

    目录 注:本系列为<Lua程序设计-第4版> 的读书笔记,其中的见解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在评论区指出,原版请看图书 Lua运行环境 一. 使用Lua语言解释器运行Lua语言:(下面的实例以 ...

  9. 《格蠹汇编》读书笔记—windbg的使用(中)

    笔记本唤醒失败的原因探究(16章) 1)如何产生dmp文件 方法在前一章说过<格蠹汇编>读书笔记-windbg的使用_u012138730的专栏-CSDN博客_windbg怎么用 当唤醒失 ...

最新文章

  1. 2019 WAIC | 腾讯张正友:人工智能的热与酷
  2. pb 调用虹软_python调用虹软2.0
  3. 使用FlexBox和Json实现类似ComboBox(类似Google的输入提示和自动)功能-基于JQuery-ASP.NET...
  4. C++ 中的volatile关键字解析
  5. HBuilderX使用mac打包ios应用提示苹果根证书没有安装
  6. 基于抛物线过渡(梯形加减速)的空间直线插补算法与空间圆弧插补算法(Matlab)
  7. 树莓派python虚拟环境的设置与使用
  8. 【线代】线性方程组求解概念:齐次/非齐次方程的解?非零解、无穷多解、求解、求通解、方程有解时求全部解,是什么意思?
  9. 笔记本使用HDMI连接显示器没反应
  10. 新手程序员基础都掌握了,动手敲代码就一脸懵逼?教你解决办法!
  11. mysql对韵母分组,基于MySQL的中文发音查询的元级实现
  12. C盘垃圾文件清理方法
  13. 杰理芯片软件加密钥的操作流程
  14. CAN总线标准接口与布线规范
  15.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16. eclipse提示快捷键(alt+/)不起作用+设置自动提示
  17. [系统工程]机器学习的通用步骤
  18. Debian系统中字体发虚的处理方法
  19. java 日历_Java实现的日历功能完整示例
  20. CST学习------八木天线的设计与优化

热门文章

  1. Opencv+C++之身份证识别(一)
  2. python pause_Python相当于系统(‘PAUSE’)
  3. 拖延症的克星——TaskPlan
  4. 简单认识CPT、思科设备配置(一)
  5. 浅谈Java中的BigInteger类
  6. JAVA设计模式--命令模式
  7. NC200211 装备合成
  8. JS数组删除指定下标元素 JS删除对象指定元素
  9. ajax 同步和异步区别
  10. 如何给mysql数据库的字段设默认值